平安健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平安好医生(01833)$ (平安好医生)即将在8月18日发布2025年中报,公司股价曾在2021年6月站上高点后一路走低到缩水十倍,但近期随着盈利改善,市场对其正在重新评估,预测年中报会出现超预期的收入和盈利,叠加目前港股市场看涨情绪及AI事件驱动,平安健康的盈利拐点与 AI 赋能正在形成“基本面改善 + 技术催化”的双重驱动,这对股价的中长期走势具有积极意义。
近年来在财报数据上表现出从亏损收窄到实现盈利的显著转变,其增长动力主要源于战略深化、业务结构优化、运营效率提升以及科技(特别是AI)赋能。同时,公司管理层也经历了一些重要的调整。
平安健康在2022年、2023年持续亏损,但在亏损额上有所收窄,并在2024年实现全年盈利,至2025年第一季度保持盈利态势。
2022年财报数据:总收入为人民币61.6亿元(或人民币62.051亿元),营业成本为人民币44.75亿元,毛利为人民币16.85亿元。年内净亏损为人民币6.111亿元(或人民币6.396亿元)。公司在2022年保持战略定力,企业健康管理业务转型落地,获客能力提升,业务结构优化,并完成了与战略关联性较低、盈利能力较弱的业务的阶段性去化。
2023年财报数据:总收入为人民币46.73亿元,较2022年同比下降24.7%,这主要是由于低战略协同性业务的收入贡献下降以及部分业务经营模式的改变。毛利率同比上升5.4个百分点至32.3%(2022年为26.9%)。净亏损大幅收窄至人民币3.349亿元(或人民币3.31893亿元),同比大幅收窄47.6%。公司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投产管控以及提升运营效率,使费用投入大幅下降。
2024年财报数据(全年实现盈利):总收入为人民币48.08亿元,较2023年同比增长4.9%。毛利为人民币15.23356亿元。实现年内净利润人民币8,832.2万元。调整后净利润为人民币1.585亿元,实现扭亏为盈。
2025年第一季度表现:实现营收人民币10.6亿元,同比增长25.8%。经调整后净利润达人民币5790万元,盈利能力加速释放。
平安健康实现盈利主要得益于其战略的深化落地、业务结构的持续优化、运营效率的显著提升以及科技特别是AI的强大赋能。
盈利原因与动力:
业务结构优化:公司主动调整并去化了与战略协同性较低且盈利能力不佳的业务,使得资源更加聚焦于高盈利能力的战略业务,从而推动毛利率持续提升。
资源配置优化与成本控制:持续优化资源配置和人员结构,加强投产管控,使得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大幅下降。
数字化与AI赋能:通过信息化、数字化及AI技术赋能,极大地提升了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有效降低了运营成本。这不仅提高了效率,也提升了客户体验,形成了良性循环。
战略调整增长点:
深化“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战略协同:公司作为平安集团医疗养老生态圈的旗舰,持续加深与平安集团综合金融业务(F端)的协同,通过“保险+医疗”和“保险+养老”模式,助力集团获客、黏客和客户二次转化。
F端(金融客户):通过“保险+服务”模式,将医疗健康养老服务与保险业务协同,如平安臻享RUN(2023)健康服务计划,提升保单用户健康管理服务使用率。截至2024年末,享有医疗养老生态圈服务权益的客户覆盖寿险新业务价值占比约70%,超2100万平安寿险客户使用健康管理服务,其中新契约客户使用率近79%。
B端(企业客户):升级“易企健康”企业健康管理产品体系,建立以“体检+”和“健管+”为核心的两大解决方案,快速拓展企业健康管理领域,取得了领先的行业地位。2025年一季度,F端及B端企业健康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3%,B端付费用户数同比增长超45%。
拓展与升级O2O服务网络:构建并深化“到线、到店、到家/到企”的“四到”服务网络,提供一站式医疗健康养老服务。
到线:推出“秒级问诊、全程陪护”、常用药品“贵就赔、慢就赔、过期换”等服务承诺,并在东莞、珠海、大连等地接入线上医保支付功能。
到店:合作医院近4000家,合作健康服务供应商合计约10.5万家,体检供应商近2600家,并拥有约5万名内外部医生团队,累积签约专家医生超2900位。
到家:合作药店达23.5万家,养老服务供应商超150家,提供数百项居家养老服务。居家养老客户对寿险件均首年保费的贡献提升3倍。
到企:为企业员工提供主动式医疗健康服务和丰富的到企活动,如专家健康教育、企业医务室等。
发力居家养老服务:积极响应人口老龄化趋势,构建“三位一体”养老管家(智能管家、生活管家、医生管家),覆盖居家养老10大场景,并持续推进居家养老“四联体”建设(护联体、住联体、乐联体),逐步构建“居家养老+旅居养老+养老机构”的多模态养老服务体系。截至2024年末,居家养老服务已覆盖全国75个城市,权益用户数较2024年末增长15%。
平安健康将AI视为推动医疗健康服务提质增效的核心驱动力,作为在曾经的互联网医疗的巨头,平安健康积累了海量的数据,并积极拓展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模式,未来如果通过AI对数据进行全面的挖掘,再加上自身保险业务的优势,相信平安好医生能转型成为中国市场重要的AI医疗科技公司。
核心AI模型和平台:
“平安医博通”多模态医疗大模型:基于平安领先的5大医疗数据库(疾病库、处方医疗库、医疗产品库、医疗资源库、个人健康库)和海量问诊数据进行深度学习,目前已覆盖约3.7万种疾病、22万种药品说明、143万医生及14.2亿次问诊数据。
“平安医家人”医生工作台:全面升级医生工作台,实现AI在分诊、信息收集、病历预填、医疗质控、医学知识辅助、用户健康档案生成等诊疗全流程关键环节的赋能。
DeepSeek大模型的部署与应用:公司已完成DeepSeek部署及部分场景应用验证,标志着在AI医疗领域迈出重要一步,将加速推进AI大模型在复杂疾病的多学科会诊等场景的应用。
AI技术在多个场景的落地应用:
智能辅助诊疗:AI辅助诊疗系统已覆盖超过2000种疾病的诊断知识,导诊准确度超过99%,辅助诊断准确率在95%以上。
慢病管理:创新打造的AI健康管理师已应用于平安集团“百万慢病项目”中,辅助健康管理师提供慢病管理服务,并应用AI疾病风险辅助测评、AI运动方案等,极大地提升了用户慢病管理效率和依从性(管理效率提升高达5倍,慢病管理改善率达90%)。
医疗质量控制:AI在在线问诊、电子病历、处方质控等环节实现100%全量质检,电子病历甲级率达99.8%。AI体检报告解读实现100%覆盖,解析精准率达98%。
效率提升:AI助力家医服务效能提升约62%,专医效能提升约42%,健康管理师服务效能提升约55%。
创新产品:推出名医AI助理服务“平安芯医”(作为真实医生的数字分身,提供线上咨询、线下就医协助、报告与化验单辅助解读、用药提醒等多服务),以及“安主任”(解决用户信息难管、就医难选、报告难读、疾病难治、权益难用五大就医难题,提供7*24小时线上线下一体化闭环服务)。
平安健康的盈利拐点与 AI 赋能正在形成“基本面改善 + 技术催化”的双重驱动,这对股价的中长期走势具有积极意义:
盈利趋势与估值修复2024年实现扭亏为盈、2025年一季度延续盈利,意味着公司已经从“讲故事”转向“交付业绩”。在港股医疗健康板块中,盈利可持续性是估值修复的核心触发点。如果后续财报延续收入稳定增长、毛利率提升、费用率下降的组合趋势,市场有望从折价交易逐步切换到成长估值体系。
AI 驱动的潜在倍数效应与传统互联网医疗企业相比,平安健康最大的差异化在于“医+险”闭环数据壁垒与大模型深度结合。依托平安集团多年积累的保险客户数据、医疗服务数据与健康管理记录,公司可以在多模态 AI 模型训练中形成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这类数据在合规前提下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现有业务效率提升,还可能衍生出数据即资产的估值溢价。
政策与行业周期共振随着国内分级诊疗、医保支付改革和老龄化趋势加速,在线问诊、慢病管理、居家养老等场景需求将进一步释放。AI 在这些领域的深度落地,将帮助平安健康显著降低边际服务成本、扩大用户覆盖面,从而提高单用户终身价值(LTV)。这种趋势一旦被资本市场充分定价,股价可能迎来估值与业绩的同步提升。
当然,中长期关注要点包括AI 模型商业化速度及其对营收占比的提升情况,医疗健康+保险协同带来的客户转化和留存率变化,数据安全与合规运营的持续投入,海外或异地复制模式的可行性(如东南亚、中东市场)等。
平安健康已经进入典型的右侧交易,基本面拐点已现,而 AI 技术与独特数据壁垒的结合,可能成为未来 2-3 年估值重塑的核心逻辑。在短期内,股价波动仍会受到市场情绪和财报节奏的影响,并且存在财报发布后短暂回调的可能性;但若盈利能力持续释放,叠加 AI 驱动的业务增量,有望进入中长期的趋势性上升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