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署百亿协议,AMD大涨 - AMD供应链际遇之SANM

用户头像
Prophet-xx
 · 贵州  

#签署百亿协议,AMD大涨#

$AMD(AMD)$ $新美亚电子(SANM)$ 简单写写不一定对,欢迎拍砖:

1. AMD 在 2025 年 5 月宣布将其 ZT Systems 的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制造部门出售给 Sanmina,交易金额约 30 亿美元。与此同时,Sanmina 成为 AMD 的首选 NPI(新产品导入)制造合作伙伴,用于 AI / 云端机架与集群规模系统。即:从制度设计上,Sanmina 有机会获得 AMD 在后端系统 / 机架 / 整机 / 集群交付方面的优先制造权或协作权。

2. AMD与Open AI达成合作后,根据协议,OpenAI将在未来数年内部署总计6吉瓦(GW)的AMD GPU算力。作为协议的一部分,AMD已向OpenAI授予一份可购买多达1.6亿股普通股的认股权证。若该认股权证被完全行使,基于AMD目前的流通股数量,OpenAI将可能持有其约10%的股份。股份将在达成特定业绩目标后分阶段生效。目标条件包括AMD股价持续上涨,其中一批股份的行权价与600美元股价挂钩。

3. 基于Sanmina 当前规模与营收结构,后续“容量提升空间 + 弹性”核心假设如下(假设不一定合理,基于公开市场信息,欢迎拍砖交流):

1)Sanmina 最新LTM营业收入约为 80.5 亿美元,其中,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olutions (IMS,即代工 / 综合制造服务) 部分占据主要比重:约 64.6 亿美元(~80% )

2)量:6 GW 总功率,需要多少机架/服务器?

当前AI服务器集群的典型功率密度在20-30 kW/机架(如NVIDIA DGX系统约25 kW),但AMD MI300系列因更高密度设计(如集成液冷、多GPU互联)可能推高至40-50 kW/机架,保守起见,假设平均每机架功耗为 50 kw,总需 6 GW ÷ 0.05 MW = 120,000 机架(或等效部署单位)

3)价:每机架包括加速器、主板、机箱、冷却、互联、测试 & 集成等假设每机架系统(含 GPU + 其他部件),目前NVIDIA DGX H100系统售价约20万美元,而AMD MI300因定制化(如ROCm软件栈、EPYC CPU集成)和更高性能,单价可能提升至40-60万美元,因此假设出厂给 OpenAI 的价格为50 万美元

4)份额:Sanmina 在整机 / 集成 / 交付环节的份额

Sanmina作为AMD“首选NPI合作伙伴”,且通过收购ZT Systems获得制造能力,理论上可占据较高份额。但实际可能受限于富士康、伟创力等EMS厂商竞争可能分走部分订单,及产能瓶颈(Sanmina需快速扩产以满足需求,若资本开支不足,份额可能低于预期),保守假设其拿到20%~30%份额

5)新闻没说多少年,假设未来4-5年分批交付(6 GW 是总目标)。以6 GW 分 4 年交付(每年 1.5 GW)计算

4 粗略营收计算

基于以上假设,估算 Sanmina 从open AI 6GW项目中可能拿到的营收增量:

• 总系统交付台数 / 架数:120,000 架

• 整体系统销售额 = 120,000 × USD 0.5m = USD 60,000m = 600 亿美元

• 假设 Sanmina 拿 25% 的系统制造 / 集成 /交付份额,则合同给 Sanmina 的部分 = 600 × 25% = 150 亿美元

• 按150 亿美元在 4 年内分批交付计算,那么平均每年额外营收 = 150 / 4 = 37.5 亿美元

即,在以上假设下,Sanmina 每年可能额外得到 ~ 37 - 40 亿美元营收。

而SANM当前仅 ~ 80 亿美元年营收,即如果以上假设成立,Sanmina 在完全承接其应得份额的情况下,其营收有可能在 4 年内被重塑:AMD–OpenAI 6GW 项目就可能贡献其当下营业额的大幅增长(乐观情形可增加 ~50% 或以上)

5 粗略毛利 / 利润贡献计算

由于整机制造 / 集成 /系统交付业务通常毛利率不如芯片、测试或 IP,其毛利率可能在 5% ~ 15% 区间,具体取决于规模、效率、合同条款及技术复杂度。假设 Sanmina 在这些系统业务上能拿到 ~10% 毛利率,那么:

• 若年营收增量为 37.5 亿美元,预计每年可贡献毛利 = 3.75 亿美元

6 市值

以上周五收盘价,未反应AMD与Open AI合作利好前提下,公司市值仅60.5亿美元

PE取20x~30x

公司净利率3.5%左右,新业务贡献150亿*3.5%=5.25亿美元净利润

那么中长期增量市值约105亿~157亿,对应公司当前60亿美元市值,几乎再造2个公司的程度,市值165~210亿美元

如果只看一年业绩释放,公司净利率3.5%左右,新业务贡献37.5亿*3.5%=1.31亿美元净利润,增量市值约26亿美元~39亿美元,短期看90~120亿美元市值

7 风险&泡沫

1)Open AI自身目前仅百亿营收,却与各大巨头签下百亿订单,自身业绩是否能够支撑未来与AMD订单的可持续性?

2)竞争 / 分包:多家制造商参与, OpenAI / AMD 很可能不会把所有整机制造都锁给 Sanmina,会分包给多个 EMS / ODM 厂商以降低风险与提高产能。Sanmina能拿到多少比例的合同需要密切跟踪

3)产能 / 基础设施扩张瓶颈:Sanmina 2025年Q3自由现金流为1.68亿美元,资本支出6500万美元,扩产需持续高投入,包括但不限于需要扩充产能、设备、洁净厂房、物流系统、测试设施、冷却/电源基础设施等。Sanmina 是否可以支持高额的资本开支以抢占合同份额?花多少时间可以完成?若现金流不足,依赖债务融资,则可能推高负债率。并且,交付会分批、多年进行。前期可能需要投入大额 CapEx / Opex,导致实际回报延后。

4)合同条款与定价压力:在大客户 / 大订单谈判中,客户有议价能力,可能压低利润率或者要求承担风险(比如返修、保修、升级等)。Sanmina 的边际利润有很大可能受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