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英伟达GB200集群将1.6T光模块推为算力传输的“主动脉”,当磷化铟衬底因40%产能缺口迎来价值重估,豫光金铅以7N级高纯铟的技术破壁与资源卡位,在全球算力金属博弈中站稳了战略制高点。这家深耕有色金属冶炼的龙头企业,正从传统铅银主业的强者,蜕变为支撑AI算力革命的关键材料核心供应商。
技术破壁:打破垄断的“纯度革命”与成本优势
算力革命对铟的需求早已超越普通工业标准,直指杂质浓度需控制在0.1ppb以内的7N级高纯铟——这是磷化铟衬底制备的核心原料,长期被日本住友等海外企业垄断。豫光金铅依托三十余年有色金属冶炼积淀,通过自主研发的多段连续真空蒸馏、还原气氛涡流区域熔炼等技术,突破传统湿法提纯的杂质残留难题,于2025年8月成功实现7N高纯铟量产,产品纯度达到99.99999%的国际先进水平,正式跻身全球极少数具备该级别产品供应能力的企业行列。
更具颠覆性的是其成本优势。依托铅锌冶炼副产品(含铟锌渣等)作为原料的循环经济模式,豫光金铅将7N高纯铟生产成本压缩至进口产品的50%-60%,较传统矿产提取路线低15%-20%。这种“技术+成本”的双重壁垒,不仅重构了全球高纯铟供给格局,更让中国在磷化铟产业链上游掌握了定价主动权。恰逢1.6T光模块对磷化铟衬底需求较800G暴增300%,单模块用量从0.5片跃升至2片,豫光的技术突破恰为算力需求缺口提供了“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
资源卡位:稀缺产能的“隐形王者”
豫光金铅的高纯铟业务,天然占据“稀缺资源+循环产能”的双重优势。全球铟可开采储量仅1.6万吨,不足稀土的1/750,而公司旗下河南豫光锌业拥有国内最大锌冶炼产能,年处理锌精矿超200万吨,其伴生的铟资源形成了稳定供给——2024年报显示,公司铟金属年产量约15吨,占国内原生铟产量的25%。这种从冶炼副产品中高效回收铟的模式,既实现了“变废为宝”的资源高效利用,更在全球铟资源稀缺的背景下锁定了核心产能。
在供应链协同上,豫光已构建“冶炼-回收-深加工”闭环:再生铅业务年处理废蓄电池54万吨,可提供稳定的含铟二次资源;同时计划整合铅锌矿资源强化原材料保障,为高纯铟产能释放奠定基础。这种全链条布局,使其在铟价过去五年飙升233%的行情中,具备了持续受益的产能支撑。
供需共振:踩中算力红利与大国博弈风口
豫光金铅的高纯铟业务精准契合“爆发需求+政策护航”的产业浪潮。需求端,2025年全球1.6T光模块需求将达500万只,对应磷化铟衬底需求200万片,而全球实际产能仅120万片,缺口持续至2026年;叠加量子点显示、车载激光雷达等新兴领域需求增长,为铟价提供多重支撑。目前公司高纯铟产品已通过加拿大5N Plus等国际企业的试样测试,并与国内红外光学器件厂商建立合作意向,未来可直接对接云南锗业等磷化铟衬底厂商及英伟达、博通的供应链体系。
政策层面的优势更为显著。中国手握全球72.7%的铟产量,2024年出口管制政策虽未直接涵盖精铟,但明确管控磷化铟等下游制品,加速了国内产业链自主可控进程。豫光作为本土高纯铟龙头,天然成为供应链安全的“关键选项”,在中美算力竞争中,其地位堪比“比芯片禁令更致命的科技锁喉点”的上游掌控者。
价值重估:从周期龙头到科技材料新贵
当前市场对豫光金铅的认知仍停留在“铅银龙头”,但高纯铟业务的放量正重塑其价值逻辑。2024年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38.88%,扎实的主业为高纯材料研发提供了雄厚支撑;随着7N高纯铟量产及5条中试生产线落地,该业务已从“技术亮点”升级为“利润增长极”。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同步实现7N高纯碲、6N高纯锌等多品类突破,并规划200亿元建设新材料产业园,打造“第四代半导体原材料—红外光学材料—下游元器件”完整产业链,高纯铟正是打开高端制造市场的“金钥匙”。
对比中矿、厦门钨业在稀有金属赛道的估值跃升,豫光金铅当前12倍PE的估值尚未反映其科技属性——若按2026年磷化铟相关业务的增长预期测算,其价值重估空间显著。在这场算力金属的“战争”中,豫光金铅已从旁观者变为核心参与者,以技术、资源、政策的三重优势,成为AI时代不可忽视的“隐形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