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多数企业还在新能源赛道艰难爬坡时,沪光股份已凭借技术突围与战略深耕,走出一条“规模与利润双爆发”的进阶之路。正如《证券日报》2025年9月16日报道所述,公司2025年剑指百亿营收的目标,绝非空谈,而是多重实力支撑下的必然。
其底气首先来自“技术破局+产能释放”的双轮驱动。作为打破外资垄断的“铝代铜”技术先行者,沪光股份不仅以轻量化线束为国内车企降本增效,更凭借覆盖40A至600A的全系高压连接器筑牢技术壁垒。据中国证券报·中证网2025年4月27日披露,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达2.58亿元(同比+23.46%),累计催生164项专利,既支撑传统新能源线束业务拿下奇瑞、赛力斯等头部订单,更如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2025年5月28日业绩说明会内容所示,成功切入无人机、人形机器人等新领域并实现小批量供货,“1+N”业务格局已现增长新曲线。
资本赋能则让增长势能持续放大。2020年上市后,沪光股份迅速打通“资本+产业”协同通道,上海技术研发中心2026年投用后将进一步加速定制化线束开发;昆山泽轩等募投项目落地,直接推动2024年营收飙升至79.14亿元(同比+97.7%),归母净利润6.7亿元(同比+1139.15%),净利率攀升至8.47%的行业高位,这一数据来自中国证券报·中证网2025年4月27日发布的年度报告。这种“研发-产能-订单”的正向循环,使得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仍保持6.2%的稳健增长(上证报中国证券网2025年8月21日半年报),为全年冲刺百亿目标奠定基础。
更关键的是,全球化布局与绿色转型打开了长期增长空间。欧洲工程中心、德国子公司、罗马尼亚工厂构建的“海外阵地”,推动2024年境外收入同比暴涨229.41%(《证券日报》2025年9月16日报道);国内“属地化生产”模式精准对接区域车企需求,叠加“零碳工厂”建设与光伏系统部署,既契合“双碳”政策,又降低生产边际成本。按照2024年8.47%的净利率推算,2025年若实现百亿营收,净利润突破8.5亿元将是大概率事件,甚至有望凭借新领域业务溢价冲击更高盈利水平。
从一把剪刀起家的小作坊,到全球线束领域的“中国标杆”,沪光股份的成长不仅是一家企业的蝶变,更是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从“跟跑”到“领跑”的缩影。《证券日报》指出,2025年百亿营收目标的背后,是技术、资本、战略的深度共振,这家“线束龙头”的增长故事,才刚刚进入高潮。
具体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