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烯行业专题:海外装置竞争力下降,中国产能迎发展机遇】-国信证券

用户头像
基本面化工
 · 北京  

国信证券化工团队

杨林 CPA执业证号S0980520120002

余双雨 执业证号S0980523120001

薛 聪 执业证号S0980520120001

张歆钰 执业证号S0980524080004

王新航 执业证号S0980525080002

董丙旭 执业证号S0980524090002

宝丰能源 | 公司深度:煤制烯烃规模持续提升,成本将进一步优化】-国信证券

卫星化学 | 首次覆盖:C2项目引领业绩成长,新材料布局彰显综合实力】-国信证券

中国石油|炼厂篇:积极践行“分子炼油”,持续推进“减油增化”】-国信证券

【煤化工|深度专题:煤炭资源优势凸显,西北煤化工前景可期】-国信证券

报告摘要

核心观点:

乙烯为石化产业链基石。乙烯作为重要基础化工原料,衍生物产品种类众多,广泛应用于包装、农业、建筑、纺织、电子电器、汽车等领域。乙烯产业链的上游原料主要包括石脑油、乙烷、煤炭等。下游衍生产品中聚乙烯占比最大,此外还包括乙二醇、苯乙烯等,这些产品进一步加工后用于制造塑料、合成纤维、橡胶等材料。2022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乙烯生产国,同时也是最大消费国。据Precedence Research数据,2024年全球乙烯市场规模为1462.2亿美元,预计2025-2034年全球乙烯市场规模CAGR约5.68%。

价格开工率双低,多装置面临退出风险,乙烯周期底部显现。近两年全球乙烯平均开工率约八成,平均投资回报率为负值,以及国际乙烯价格均处于相对低位。近期欧洲与韩国乙烯产业正经历密集的装置退出潮,欧洲预计到2027年底将永久失去460万吨乙烯产能;韩国则启动产业重组,十家头部企业同意削减25%石脑油裂解产能。

油价中高位运行,乙烷及煤制烯烃存优势。全球乙烯原料呈现轻质化与多元化趋势,乙烷等轻烃占比持续提升,石脑油主导地位弱化。中东与北美地区凭借原料端优势,在乙烯现金生产成本上具备突出竞争力,而西欧、中国等地区的乙烯生产多依赖石脑油或混合进料,受原油价格影响,现金生产成本显著高于中东和北美。欧洲乙烯产业受高成本与需求低迷双重冲击,产能优化与原料转型并行;日本通过企业深度重组强化竞争力;北美乙烯扩能进入阶段性放缓;中东乙烯产能保持稳定,乙烷定价优势支撑其出口竞争力。

东北亚乙烯及衍生物仍依赖进口。乙烯因高挥发、高运输成本单体贸易占比低,衍生物贸易成流向核心体现。本文中使用乙烯单体及三种主要衍生物的贸易量对应的乙烯当量总和作为总乙烯当量,结果显示北美、中东净出口量领先,东北亚净进口量最大,对应东北亚地区乙烯链产品仍供不应求。

到2030年前,中印为乙烯产能扩张主力。Global Data表示,在2022-2030年全球乙烯产能扩张周期中,亚洲新建和扩建项目的乙烯总产能超过6000万吨,贡献全球60%的新增产能份额,其中又以中国与印度为主。中国乙烯原料以石脑油为主,煤/甲醇制烯烃与轻烃裂解工艺互补,煤制烯烃凭借资源禀赋、技术突破与产业链韧性形成独特竞争优势,原料轻质化进程加速。

风险提示:

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安全风险,政策风险,资源风险,产能过剩风险,财务风险等。

1

乙烯为石化产业链基石,全球供需呈现多元区域特征

乙烯是石化产业链基石产品,产能区域分布不均

乙烯作为重要基础化工原料,衍生物产品种类众多,广泛应用于包装、农业、建筑、纺织、电子电器、汽车等领域。乙烯产业链的上游原料主要包括石脑油、乙烷、煤炭和甲醇等。其中,石脑油是最主要的原料,通过原油加工获得;乙烷主要来自天然气开采副产,在北美和中东资源丰富;煤炭则通过转化为甲醇后进一步生产乙烯,适合煤炭资源富集地区。生产工艺方面,主要有三种主流路线:石脑油蒸汽裂解是传统工艺,通过高温裂解生产乙烯及多种副产品;乙烷裂解工艺具有乙烯收率高、副产品少的特点,北美页岩气革命推动了该工艺的快速发展;煤/甲醇制烯烃工艺则以煤炭或甲醇为原料,通过催化转化生产烯烃。下游消费方面,乙烯经过加工形成多种衍生产品,其中聚乙烯占比最大,此外还包括环氧乙烷、乙二醇、苯乙烯等众多产品。这些产品进一步加工后用于制造塑料、合成纤维、橡胶等材料,满足各行各业的需求。

2022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乙烯生产国。截至2022年,全球乙烯总产能达2.18亿吨/年,较2010年增长超50%,其中中国贡献核心增量——2022年中国乙烯产能4933万吨/年,占全球22.7%,美国以4330万吨/年位居第二,中东、欧洲产能分别维持在3500万吨、2446万吨左右。从区域分布看,亚洲占比从2010年33%升至2022年42%,北美维持23%,欧洲从20%降至12%,全球产业重心加速东移,中国在亚洲产能占比已超50%。未来增量方面,2023-2030年全球新增乙烯产能约7249.5万吨,中国占比58%,2030年中国产能预计达8387万吨/年,北美第二波扩能(470万吨)与中东集中于2025年后的新增产能规模有限,欧洲因高成本仅维持存量优化。

预计2025-2034年全球乙烯市场规模CAGR约5.68%。据Precedence Research数据,2024年全球乙烯市场规模为1462.2亿美元,预计到2034年将超过约2541.5亿美元,即2025-2034年的预测期内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5.68%。

亚太地区是全球最大的乙烯消费市场,2024年乙烯市场规模到2024年达到628.7亿美元(占比43%),预计到2034年价值将达到1105.6亿美元左右,即2025-2034年复合年增长率为5.81%。包装、汽车和建筑等终端领域主导乙烯基衍生物的需求,亚太地区相对积极的经济和人口趋势助力石化衍生品需求增长。基于中国、印度等国家制造业的扩张,亚太地区将继续主导全球市场。2024年,北美乙烯市场占全球27%,美国需求增长主要因为页岩油产量增加、汽车和建筑业发展以及软包装行业扩张;欧洲乙烯市场份额排第三,增长主要得益于建筑和包装行业的投资增加,德国、英国和法国等欧盟国家的建筑业发展也推动了相关产品的需求。

周期底部显现:价格开工率双低,多装置面临退出风险

乙烯开工率及投资回报率处于相对低位。2023年全球乙烯平均开工率降至82%的低点,较2019年前90%以上的水平显著下滑,这对能源和原料成本高企的亚洲及欧洲企业形成严重威胁,且若无进一步产能合理化,未来十年开工率预计将持续低于86%~89%。2023年乙烯平均投资回报率跌至-1%的新低,石化价值链利润率持续低迷,受供需失衡与成本压力影响,预计这一负值状态将延续至2027年。

全球近四分之一乙烯产能(约5500万吨/年)面临关停风险,且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化特征。根据《全球范围内乙烯裂解装置关停风险分析》(崔荣英,2025),全球330套装置中存在114套高/中风险装置,占2023年全球总产能的24%。

1)欧洲地区未来5年预计有260万吨乙烯产能面临关停风险,其中西欧地区占比84%。2024-2025年已有埃克森美孚关闭法国42.5万吨/年装置、沙特基础工业公司(SABIC)退出荷兰53万吨/年装置,陶氏化学也闲置荷兰68万吨/年裂解装置。装置退出的核心原因包括长期盈利承压、能源成本高企、碳税压力及终端需求疲软等,如陶氏德国装置2023年毛利同比降37.8%。

2)中国30年以上老旧装置产能330万吨/年(占国内总产能的8%)属高风险,另有240万吨/年面临中等风险,主要因无法满足能效基准(590kg标油/吨),国内新增一体化装置(如裕龙石化)将逐步替代低效产能。

3)亚洲其他地区(日韩、东南亚)900万吨/年产能面临关停风险,占全球高风险产能的20%。如日本出光兴产计划2027年合并千叶裂解业务并关闭一套装置,菲律宾JGSummit、越南Long Son Chemical等企业因持续亏损已无限期停产。

4)中东与北美依托乙烷原料成本优势几乎无关停风险。中东地区乙烷裂解装置因原料成本低、碳排放较少,仅需应对短期下游需求增长乏力;北美虽受页岩油产量增速放缓影响,部分装置短期转向丙烷/丁烷混合进料,但整体成本竞争力仍稳固,仅通过调整开工率管理库存,无实质性关停计划。

受能源成本高企、政策限制收紧、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近期欧洲与韩国乙烯产业正经历密集的装置退出潮。欧洲自2024年4月埃克森美孚关闭法国42.5万吨/年乙烯装置起,掀起化工史上最密集关停潮,截至2025年8月,SABIC、陶氏道达尔能源等21家跨国集团已关闭或计划退出超40套大型装置,预计到2027年底将永久失去460万吨乙烯产能,其背后是能源成本占运营支出高达40%、碳税压力陡增及终端需求疲软导致的长期亏损,如陶氏德国莱茵兰基地和荷兰莫尔迪克装置因“碳税与天然气溢价削弱竞争力”而退出。韩国则启动产业重组,十家头部企业同意削减25%石脑油裂解产能,虽占亚洲总产能比例较低且将被中国新增产能快速填补,但反映出应对国际竞争和产能过剩的主动调整意图。两地装置集中退出不仅重塑区域供需结构,更加速全球乙烯产能向亚太低成本地区转移。

目前国际乙烯价格处于十年相对低位。2015-2025年间国际市场乙烯价格呈现一定程度的区域差异化特征,主要受原料成本、供需关系和贸易格局影响。东北亚和东南亚市场价格相对较高且联动性强(相关系数达0.94),主要因两地临近石化产业集群,共享相似的成本结构和季节性需求波动。相比之下,西北欧价格波动更为剧烈,反映其受能源价格和环保政策变动的敏感性更高。美国海湾地区因依托廉价乙烷资源,价格长期处于洼地,其与亚洲市场的价差体现了跨区套利的空间。此外,2021-2022年全球能源危机期间各区域均出现极端高价,凸显原料成本传导对短期价格的共同驱动作用。

2

资源禀赋与工艺选择差异主导区域分化

油价中高位运行,乙烷及煤制烯烃存优势

全球乙烯原料呈现轻质化与多元化趋势,乙烷等轻烃占比持续提升,石脑油主导地位弱化。2010-2022年,石脑油在全球乙烯原料中的占比从62.8%降至47.6%,乙烷占比从17.3%升至21.4%,煤/甲醇制烯烃占比从0.1%提升至8.4%,液化石油气(LPG)占比从13.8%升至16.8%。区域原料差异显著,北美与中东依托资源禀赋以乙烷为主,其中北美乙烷占比80%以上,中东乙烷定价受控;欧洲因能源危机加速原料转型,部分装置改用美国进口乙烷;亚洲(尤其是中国)受资源限制仍以石脑油为主,占比68.36%,同时补充煤/甲醇制烯烃(14.53%)与轻烃裂解(17.10%)。从经济性看,乙烷裂解乙烯收率达77.73%,石脑油工艺收率33.62%,乙烷裂解单位成本较石脑油路线低2000-2500元/吨,是资源地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不同地区因原料选择、原油价格波动等因素,成本差距较为明显。中东与北美地区凭借原料端优势,在乙烯现金生产成本上具备突出竞争力,这也成为两地能持续向中国出口相关产品的核心原因;而西欧、中国等地区的乙烯生产多依赖石脑油或混合进料,受原油价格影响,现金生产成本显著高于中东和北美。

三种主要乙烯生产工艺的技术指标差异显著,决定产物结构、环保与原料效率。核心产物产率上,乙烷裂解乙烯产率77.73%居首,但丙烯仅2.76%;煤/甲醇制烯烃“乙丙双产”,丙烯产率37.93%最高;石脑油裂解产物分散,各产率中等且分离成本高。副产物与分离方面,乙烷裂解氢气产率8.82%领先,甲烷产率6.27%较高;煤/甲醇制烯烃乙烯/甲烷产率比达20.64,分离难度低。环保与原料消耗上,乙烷裂解CO2排放0.8t/t、原料消耗1.3t/t最低;煤/甲醇制烯烃排放高、消耗大,需碳捕捉技术。综上,乙烷裂解适配乙烯单产、低碳场景;煤/甲醇制烯烃适合丙烯需求大、能承担环保成本区域;石脑油裂解适用于石脑油资源丰富的传统石化基地。

欧洲及日韩产能优化,北美放缓扩能

石脑油路线成本劣势,欧洲及日韩产能待优化

欧洲乙烯产业受高成本与需求低迷双重冲击,产能优化与原料转型并行。欧洲乙烯产业正经历显著的结构性调整,受能源成本、市场需求和环保政策等多重因素影响,总体产能正在进行收缩。截至2024年,欧洲乙烯总产能约为2310万吨/年,占全球乙烯产能的9.9%。然而,自2024年4月以来,欧洲已宣布关闭或计划关闭的乙烯产能高达430万至450万吨/年。未来,欧洲正在运行的乙烯装置仍有计划进行关停。2023年欧洲乙烯装置平均利润112.96美元/吨,仅为过去5年均值的1/3,2022年8月石脑油裂解利润转负,埃克森美孚、沙特基础工业公司(SABIC)关闭法国、荷兰合计近百万吨产能,行业开工率降至70%-75%。为应对危机,欧洲一方面推进产能整合,另一方面转向低成本原料,英力士英国、挪威工厂改用美国乙烷,部分装置使用LPG替代石脑油,以降低用能成本。整体而言,欧洲乙烯装置历史上严重依赖石脑油作为原料。相比之下,美国得益于页岩气革命,大量使用廉价的乙烷为原料,生产成本仅约400美元/吨;中东地区拥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乙烷成本可低至200美元/吨。而欧洲石脑油制乙烯的成本高达800美元/吨,使其在全球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同时,俄乌冲突爆发后,天然气等能源价格高企,进一步削弱了欧洲乙烯装置的全球比较竞争力。

早期东北亚乙烯产业格局由日韩主导,两国合计约2000万吨乙烯产能,而后中国产能持续扩张,以及低成本煤制烯烃逐渐崛起,日韩石脑油装置面临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日韩化工企业纷纷启动行业整合以应对危机。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于2025年8月推动国内10家主要石化企业签署自律协约,计划年内削减全国1/4的乙烯产能(约370万吨),并配套3万亿韩元政策金融支持,重点推动乐天化学、LG化学等“石化四巨头”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型。日本则通过企业深度重组强化竞争力,三井化学、出光兴产与住友化学宣布整合聚烯烃业务,成立持股比例52%:28%:20%的合资公司,目标实现年成本优化超80亿日元;旭化成、三井化学与三菱化学更联合组建Setouchi Ethylene LLP,计划在2030年前完成西部乙烯设施的低碳改造与产能优化,依托生物基石脑油和化学回收技术实现绿色转型。

日韩乙烯产业的困境源于石脑油路线的成本劣势与市场需求萎缩的双重挤压。韩国石化企业受国际油价高企冲击尤为显著,韩国央行数据显示,自2024年第三季度起韩国石化行业销售额连续四个季度负增长。日本石化工业协会(JPCA)数据显示,2025年6月石脑油裂解装置平均开工率降至75%的历史最低,乙烯产量环比骤降14%至35.83万吨。另外,欧洲化工需求持续疲软,欧洲化学工业委员会(Cefic)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欧洲化学品产量同比下降2.4%,产能利用率降至74.6%,削弱了日韩传统出口市场。

北美及中东优势相对稳固,扩能阶段性放缓

北美乙烯扩能进入阶段性放缓,乙烷成本优势长期存在但出口份额或受挤压。北美第一波乙烷制乙烯扩能(2016-2020年)新增1200万吨产能,第二波扩能(470万吨)于2023年前完成,未来扩能暂停至2028年后。北美乙烷价格长期低于国际石脑油,乙烯现金成本约3900-6000元/吨,较亚洲石脑油路线低400美元/吨,但随着全球轻烃资源竞争加剧,其原料优势逐渐收窄,2030年后出口份额或被中东、中国低成本产能挤压。

近十年美国乙烷市场呈现供应与出口双增长态势,油田产量从41.2万桶/年增至104.9万桶/年,复合增长率达9.8%,产品供应量同步从39.2万桶/年提升至86.9万桶/年,出口量更是从65千桶/天激增7.5倍至487千桶/天,凸显页岩革命带来的资源红利与全球需求共振效应。供应端得益于页岩气开采技术突破,美国页岩气中10%-25%的高乙烷含量使其成为全球最主要的乙烷产出地,2024年产量达280万桶/日的历史峰值;需求端则受亚洲化工轻质化转型拉动,中国作为美国乙烷最大出口目的地,2024年进口量占其总出口的46%,支撑出口持续扩张。美国乙烷年回注量高达1750万吨,供应过剩格局下蒙特贝维尤现货价格长期低于0.2美元/加仑,较丙烷低约75%,这种成本优势推动出口设施持续扩建,Energy TransferEnterprise Products的新增产能将于2025年投用,预计出口量将进一步增至53万桶/日,为全球乙烷裂解企业提供稳定的低成本原料支撑。

中东乙烯产能保持稳定,乙烷定价优势支撑其出口竞争力。中东乙烯产能以沙特为主,2016年后维持在3500万吨左右,依托政府管控的低价乙烷,成本仅2-3美元/百万英热单位,乙烯生产成本全球最低。2023年中东乙烯净出口量达5511万吨,主要流向欧洲与东南亚,未来新增产能集中于炼化一体化项目,2025年后净出口或增至5770万吨,持续保持全球重要出口枢纽地位。

3

全球乙烯贸易格局随产能与需求变化重构

北美及中东引领净出口,东北亚为核心消费区

全球乙烯需求稳步增长但区域分化明显,贸易格局向资源地与消费地双向流动倾斜。2010-2023年,全球乙烯需求量年均增长3.3%,2023年达1.96亿吨,其中亚洲贡献主要增量(占比45%),北美(18%)、欧洲(13%)需求增速放缓。分产品看,聚乙烯(占比62%)、乙二醇(15%)是核心消费领域,POE(聚烯烃弹性体)、光伏级EVA等新兴领域增速超5%。供需匹配上,2022-2026年全球产能增量年均超1000万吨,快于需求增量,行业开工率维持八成左右;2026年后需求增速有望反超,2030年需求量预计达2.48亿吨。贸易方面,美国超越沙特成为最大乙烯出口国,中东依托乙烷优势维持净出口;中国仍是全球最大净进口国,进口来源以韩国、日本、美国为主。

乙烯因高挥发、高运输成本单体贸易占比低,衍生物贸易成流向核心体现乙烯因高挥发性和运输成本(需低温液化),全球仅约3%的产量以单体形式贸易,主要集中在东北亚(韩国→中国)、北美(美国→欧洲)等短距离运输。大部分乙烯在炼化一体化装置中直接转化为衍生物,因此聚乙烯、乙二醇、聚氯乙烯、苯乙烯等衍生物的贸易量更能体现乙烯的实际流向。

1)乙烯

乙烯产品贸易体量较小,波动显著。自2020年开始随着产能增长和乙烯出口终端建成,美国乙烯出口量明显增长,超过了中东地区。北美2020年、2022年分别净出口64.8万吨、118.7万吨,主因公共卫生事件导致的物流中断与后续产能集中释放,2024年随乙烷价格低位运行,出口能力趋于稳定;中东乙烯净出口从2013年的28.4万吨收窄至2024年的0.6万吨,中沙古雷150万吨/年乙烯项目推动本地深加工,预计2026年投产后将进一步影响贸易流向。

东北亚2018年净进口140.1万吨达到需求高峰后净进口量回落;东南亚2024年净出口38.5万吨,乐天化学印尼100万吨/年乙烯装置(2025年5月投用)的投产预期提前拉动出口转型。

非洲、南美贸易规模较小,2024年净进口0.1、4.4万吨,接近区域供需平衡;南亚2024年净进口10.8万吨,印度信实工业等企业产能扩张起到一定替代作用。欧洲乙烯贸易波动较大。

2)聚乙烯

聚乙烯为全球贸易量最大的乙烯链产品,2023年北美超过中东成为最大出口地区,东北亚为最大进口地区。北美是全球最大聚乙烯出口区,2024年净出口1332.0万吨,创历史新高,陶氏化学埃克森美孚等企业的HDPE/LLDPE产能持续释放,乙烷原料优势支撑出口,但乙烷价格中长期上升趋势可能缩小成本优势;中东2024年净出口699.4万吨,沙特阿美、卡塔尔石化等企业依托天然气凝析液(NGL)原料维持成本优势,不过中国煤制聚乙烯产能扩张挤压其中东市场份额。东北亚2024年净进口1539.2万吨,虽中国煤化工、轻烃裂解装置贡献增量,但茂金属PE、双峰PE等高端料仍依赖进口,韩国、日本对华出口占比维持在8%左右;东南亚2024年净出口369.7万吨,反映基础原料供应能力提升,逐步覆盖下游加工需求。

非洲聚乙烯进口2024年达146.8万吨,较2023年的299.8万吨明显下降,或因欧洲产能削减导致对非出口减少,区域本地化生产仍滞后;南美2024年净进口229.8万吨,阿根廷、巴西等国包装行业增长推动进口持续攀升,产能建设步伐落后于需求增长;南亚2024年净进口341.0万吨,印度本土聚乙烯产能虽有提升,但多数进口仍来自中东,仅高端产品存少量缺口。欧洲受产能持续退出影响,2024年净进口140.9万吨,中国对欧HDPE出口2024年同比增长15%,填补部分供应缺口;其他地区从2023年净出口38.4万吨转为2024年净进口31.5万吨,反映区域需求增长或供应能力下降,需通过进口补充。

3)乙二醇

中东是全球最大乙二醇出口区域,东北亚为最大进口地区。北美2024年净出口382.9万吨,乙烷路线成本优势支撑出口持续扩大,但2025年中美关税加征可能影响对华出口;中东是全球最大乙二醇出口区域,2024年净出口600.9万吨,沙特作为核心出口国,2025年一季度对华出口占中国进口量的51.58%,不过面临中国煤制乙二醇产能的竞争压力。

东北亚进口规模从2020年峰值1058.1万吨降至2024年617.6万吨,国内煤制乙二醇产能提升至398.8万吨发挥替代作用,但进口依存度仍较高;东南亚呈现波动,2020年净出口116.8万吨后回落至2024年净出口2.6万吨,马来西亚、印尼新增产能与越南、泰国聚酯需求增长形成平衡。

非洲乙二醇进口稳步增长,2024年达33.7万吨,埃及、尼日利亚等国聚酯产业发展拉动需求;南美进口从2013年15.2万吨波动增至2024年27.8万吨,聚酯瓶片等下游产业扩张推动需求上升;南亚进口从2013年95.5万吨波动增至2024年130.9万吨,需求仍较强。欧洲2024年净进口18.2万吨,仍有进口依赖。

4)苯乙烯

苯乙烯贸易量缩减,近年来贸易格局有所波动。北美净出口量呈缩减趋势,中东则长期维持出口态势,2024年净出口63.5万吨,沙特阿美等企业依托低价石脑油保持竞争力,但红海航运紧张导致部分订单转向欧洲。

东北亚除2018年外仍以净进口为主,但净进口量显著下降,浙江石化等大炼化项目投产重塑区域供需;东南亚2024年从净出口转为净进口地区,区域内下游需求增长消化部分产能。

非洲苯乙烯进口呈跨越式增长,2023年净进口达49.0万吨,反映需求扩张,但随后下滑;南美进口相对稳定,2024年净进口26.0万吨,巴西等国塑料加工行业需求提供支撑;南亚整体净进口量呈提升态势。欧洲受能源成本劣势影响,近年来净进口态势增强,出口竞争力削弱。

5)总乙烯当量

本文中使用乙烯单体及三种主要衍生物的贸易量对应的乙烯当量总和作为总乙烯当量,即总乙烯当量=1×乙烯+0.85×聚乙烯+0.62×乙二醇+0.29×苯乙烯。

从总乙烯当量来看,北美、中东净出口量领先,东北亚净进口量最大。北美持续保持净出口优势,2024年净出口1354.9万吨,页岩气革命带来的化工品出口红利持续释放;中东依托天然气资源优势,同期净出口984.9万吨,中沙古雷等项目推动本地深加工能力提升,未来贸易结构或进一步调整。东北亚是全球最大净进口地区,2024年净进口1692.0万吨,中国产能扩张虽降低部分产品进口依存度,但整体需求仍支撑大规模进口。东南亚自2022年以来净出口量持续提升,2024年净出口349.3万吨,乙烯、聚乙烯等产品出口能力显著提升。非洲、南美、南亚均维持净进口态势,2024年分别净进口147.5万吨、224.5万吨、415.3万吨,其中南亚进口规模同比下滑或受益于印度本土产能扩张的替代效应;欧洲受能源成本高企、产能收缩影响,2024年净进口101.3万吨,仍依赖进口。

中国稳居净进口量首位。总乙烯当量前十大净进口国呈现亚洲主导特征,尤其是中国和印度。中国稳居净进口量首位,2020年达到2572万吨的峰值,后续略有回落或受益于国内新增产能逐步释放,但净进口量始终保持高位领先。除了中印之外,亚洲的印度尼西亚、越南等新兴经济体也一直处于前十,需求旺盛且自身产能较为有限。欧洲的意大利、波兰、德国净进口量靠前,能源转型导致本土产能收缩、进口依赖度较高。

自2018年以来,沙特、美国长期位列净出口国前列。沙特依托天然气资源长期稳居榜首,美国借页岩气革命实现跨越式崛起,二者形成“双寡头”。中东地区除沙特外,伊朗、阿联酋、科威特均长期稳居前十,北美地区的加拿大同样表现稳健,与美国共同构成北美出口双支柱。东亚及东南亚则以韩国、新加坡、泰国为代表;新加坡依托中转港口与炼化一体化基地,始终位列前十;泰国则凭借东南亚下游加工需求带动的产能配套,长期保持净出口;日本近年来净出口量下滑,或可归因于其国内炼化产能老化、产业重心向高端化转移导致基础化工品出口减少;荷兰依托鹿特丹港的物流优势与炼化一体化基地,成为欧洲最核心的总乙烯当量出口国。

中国乙烯增量主导全球

中国乙烯存在总量缺口但结构性矛盾突出,大宗产品过剩与高端产品依赖进口并存。2023年中国乙烯表观消费量4878万吨,当量消费量6865万吨(含衍生物净进口折算),自给率仅68.2%,仍需进口大量高端产品;但大宗通用产品已现过剩,2023年聚乙烯(PE)产能2981万吨,表观消费量3698万吨,自给率68.5%,其中低密度聚乙烯(LDPE)自给率仅52.9%,而PVC、苯乙烯等产品产能消费比超130%,同质化竞争激烈。高端产品方面,2023年POE消费量84.8万吨几乎全进口,茂金属聚乙烯对外依存度超90%,光伏级EVA进口依存度42%,高端聚烯烃整体自给率仅56.7%,结构性短缺成为行业核心痛点。

中国乙烯产能持续扩张,增量主导全球新增产能。2023年中国乙烯产能达5112万吨/年,占全球22.7%,产量4681万吨,占全球25.3%,较2020年分别增长47.5%、47.3%;2025年产能预计达6338万吨,2030年将超8000万吨,2024-2030年复合年均增长率7.6%。产能结构上,民营炼化与一体化项目贡献主要增量。2023年民营炼化(浙江石化、恒力石化等)乙烯产能占比超30%,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等主营企业占比降至47%;炼化一体化项目以山东裕龙石化2000万吨/年炼油配套300万吨/年乙烯为例,化工轻油收率达40%以上,拉高行业整体效率;2023年全国化工轻油平均收率17.3%,较2020年提升1.2个百分点。

到2030年前,中印为乙烯产能扩张主力。GlobalData表示,在2022-2030年全球乙烯产能扩张周期中,亚洲新建和扩建项目的乙烯总产能超过6000万吨,贡献全球60%的新增产能份额,成为绝对主导区域。其中,中国与印度作为亚洲两大经济体,将合计贡献亚洲新增产能的80%以上。中国的产能扩张一是民营炼化一体化项目的持续落地,如卫星化学连云港C2三期、恒力石化大连二期等项目,重点布局乙烷裂解工艺;二是煤(甲醇)制烯烃工艺的优化升级,在西北煤炭资源富集区,宝丰能源等企业通过技术迭代降低单位能耗。同时,中国乙烯下游需求的刚性增长,聚乙烯、乙二醇等用于新能源、包装、汽车轻量化领域,为产能消化提供支撑。印度则凭借人口红利与工业化进程加速,成为亚洲乙烯产能增长的另一核心。

中国乙烯原料以石脑油为主,煤/甲醇制烯烃与轻烃裂解工艺互补,原料轻质化进程加速。2023年中国乙烯原料结构中,石脑油裂解产能3537万吨/年(占比68.36%),煤/甲醇制烯烃(CTO/MTO)产能752万吨/年(占14.53%),轻烃裂解(乙烷、LPG)产能885万吨/年(占17.10%),形成以石油基为主、煤基为辅、轻烃补充的格局。原料轻质化方面,2021年中石油塔里木、长庆乙烷裂解项目投产,2023年新浦化学65万吨/年乙烷裂解装置运行,2025年国内乙烷裂解产能预计超1000万吨;同时,原油直接制烯烃技术实现突破,中国石化2021年完成全球首次原油催化裂解工业化应用,低碳烯烃收率超50%,较传统石脑油路线缩短流程30%。

从能源结构来看,我国能源结构呈现“富煤、贫油、少气”特征,油气对外依存度高。截至2023年底,中国煤炭储量为2,185.7亿吨,同比增长5.6%,石油和天然气剩余探明技术可采储量分别为38.5亿吨和6.7万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2%和2.6%。2023年我国煤炭产量47.1亿吨,同比提升3.4%,占全球煤炭产量的51.8%,而原油和天然气产量分别为2.1亿吨和2343.0亿立方米,仅占全球总产量的4.6%和5.8%。尽管我国原油产量实现连续5年正增长,天然气连续7年增产超100亿立方米,但油气资源仍相对匮乏。在这样的背景下,煤化工产业应运而生,且意义重大。以乙烯和丙烯为主的低碳烯烃是重要的基本有机化工原料,传统生产技术强烈依赖石油资源,一般一个百万吨级的烯烃工厂需千万吨级炼油厂配套石脑油原料。发展煤化工能充分发挥国内煤炭资源优势,有力保障国家能源战略安全。同时,国家政策也在推动煤化工发展,如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要推进煤炭消费替代和转型升级,严控新增炼油和传统煤化工生产能力,稳妥有序发展现代煤化工;2022年10月,国家发改委、统计局明确用于生产非能源用途的烯烃等产品的煤炭属于原料用能范畴,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2024年9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关于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意见》,鼓励煤基新材料、煤制油气建设等。在此背景下,国家能源集团、中煤集团等大型煤炭企业加快转型,加大对煤炭清洁高效生产等技术研究的投入。

中国煤制烯烃凭借资源禀赋、技术突破与产业链韧性形成独特竞争优势。依托“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煤炭资源的稳定供应为产业发展奠定基础,而大连化物所研发的DMTO系列技术实现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跨越,第三代DMTO-Ⅲ技术单套装置产能超100万吨/年,吨烯烃甲醇消耗大幅降低。DMTO系列技术目前已累计许可36套装置(投产18套),总产能超2400万吨/年,其中DMTO-Ⅲ技术许可10套(投产2套),产能超1000万吨/年,构建起完全自主的技术体系。煤制烯烃(CTO)主要工艺流程为:煤→合成气→甲醇→烯烃。典型煤制烯烃加工以煤为原料,先通过水煤浆加压气化技术生产粗煤气,然后采用耐硫变换及热回收、低温甲醇洗工艺净化粗合成气,净化后的合成气再通过甲醇合成技术生产MTO级甲醇。

4

风险提示

市场风险:乙烯成本受原油、乙烷、煤炭等原料价格波动影响大,下游衍生物需求与包装、汽车等行业景气度强绑定,需求疲软或贸易摩擦易导致产品价跌、利润压缩。

技术风险:不同工艺(石脑油/乙烷裂解、煤制烯烃)需持续技术迭代,若研发不足、关键技术/催化剂依赖进口,将削弱企业成本与环保竞争力。

安全风险:生产涉及高温高压、易燃易爆介质,设备维护不足易引发泄漏、爆炸等事故,导致停产或声誉受损。

政策风险:项目审批趋严、“双碳”下减排要求提升增加成本,进出口政策调整也可能影响市场供需。

资源风险:原油/乙烷进口依赖度高(中国超70%/80%),煤制烯烃耗水大,资源供应稳定性或水资源短缺制约产能。

产能过剩风险:亚洲扩产规划仍然较高,若需求增速不及产能,将导致利用率下降、竞争加剧。

财务风险:单套装置投资超50亿元,回报周期5-8年,原料价涨、产品价跌或融资成本上升易引发现金流压力。

证券投资评级与免责声明

国信证券投资评级

法律声明

本公众号(名称:【化工林谈】)为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化工】组设立并独立运营的唯一官方公众号。

本公众号所载内容仅面向符合《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规定的专业投资者。国信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或接收本公众号内容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国信证券的客户。

本公众号不是国信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公众号只是转发国信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的部分观点,订阅者若使用本公众号所载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而对其中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误解和歧义。提请订阅者参阅国信证券已发布的完整证券研究报告,仔细阅读其所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

国信证券对本公众号所载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本公众号中资料、意见等仅代表来源证券研究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研究观点可依据国信证券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布通知的情形下作出更改。国信证券的销售人员、交易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可能会依据不同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头或书面发表与本公众号中资料意见不一致的市场评论和/或观点。

本公众号所载信息、意见不构成所述证券或金融工具买卖的出价或询价,评级、目标价、估值、盈利预测等分析判断亦不构成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投资建议。该等信息、意见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意见,订阅者应当对本公众号中的信息和意见进行评估,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订阅者根据本公众号内容做出的任何决策与国信证券或相关作者无关。

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为国信证券所有。未经国信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翻版、复制、发布或引用本公众号发布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亦不得从未经国信证券书面授权的任何机构、个人或其运营的媒体平台接收、翻版、复制或引用本公众号发布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国信证券将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