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风车,怎么就成了赚钱工具

用户头像
海闻君
 · 浙江  

海闻社观察 打着互助、顺路旗号的顺风车,本应是缓解交通拥堵、降低出行成本的出行方式,如今却越来越成为很多人吐槽的对象。一边是乘客抱怨价格不一,遭遇大数据杀熟;另一边是司机吐槽价格低廉,难以盈利。顺风车,究竟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各方眼中的 “赚钱工具”?

乘客吐槽:价格乱象丛生

在顺风车出行中,乘客常常面临价格不透明、差异大的问题。同样的路线,在不同平台上的价格可能相差甚远。以从绍兴上虞区到杭州钱塘区为例,在哈啰出行平台上,拼车价格是53元元,而在滴滴顺风车平台上,同样的拼车服务价格却高达 65元。不仅不同平台间价格有别,即使在同一平台,不同时间下单,价格也可能波动明显。有乘客反映,在工作日早上高峰期预订顺风车,价格比平时高出 20% - 30%。

这种价格差异,部分原因是各平台不同的定价规则。哈啰出行起步价在 8 - 12 元,里程单价 1.2 - 1.5 元每公里,服务费比例在 10% - 15% 左右,里程越长,单价越递减;滴滴顺风车起步价在 10 - 15 元之间,里程单价在 1.4 - 1.8 元每公里,服务费比例最高,浮动在 12% - 18%,且在节假日部分城市有优惠;嘀嗒出行起步价 9 - 13 元,每公里里程单价在 1.3 - 1.66 元之间,服务费比例与哈啰相同;一喂顺风车起步价 7 - 10 元,里程费 1 - 1.3 元,服务费比例最低,在 8% - 12% 之间。除了基础定价,动态加价也让乘客头疼。滴滴和一喂在高峰时段可能触发动态调价,溢价幅度可达 20% - 50%,哈啰、嘀嗒调价机制较保守,溢价幅度多在 10% - 30%。

更让乘客不满的是,疑似大数据杀熟现象频发。经常使用顺风车的老用户发现,自己看到的价格比新用户高。有用户进行了实验,用自己常用的账号和新注册的账号同时预订同一行程,常用账号显示价格为 60 元,而新账号价格仅为 50 元。这种基于用户使用习惯、消费能力等大数据分析后的差别定价,严重损害了消费者权益,让乘客对顺风车平台的信任大打折扣。

对乘客来说,顺风车还意味着要分摊高速费,“基本上遇到的都是专职的司机,不是真正的顺风车,不出高速费的话,根本没人接。”乘客小姚吐槽,他还碰到过很多离谱的事情,比如约好第二天早上8点出发,7点半的时候司机取消了订单。再比如,本来的订单是50多元,被司机“放鸽子”后重新打顺风车,价格一下子跳到了70多元,白白多付了20多元。而面对投诉,客服的话术永远是“很抱歉”。

司机吐槽:低价难维生计

与乘客对价格高的抱怨不同,顺风车司机们则在为价格太低而苦恼。许多司机表示,现在顺风车的价格越来越低,扣除平台抽成、油费(或电费)、车辆损耗等成本后,几乎赚不到钱。以一位在一线城市跑顺风车的司机为例,他每天跑 4 - 5 单,平均每单行程 30 公里左右,收入约为 100 - 120 元。但车辆每公里油费约 0.6 元,30 公里油费 18 元,平台抽成 15% - 20%,一单下来实际到手收入只有 80 - 100 元,扣除车辆损耗等其他成本,利润所剩无几。

一位开了三年顺风车的司机无奈地说:“以前顺风车价格还算合理,一天跑几单,能赚点外快补贴家用。但现在价格越来越低,有时候接到的单,除去成本,几乎就是白跑。而且现在平台对司机的要求越来越高,服务稍微不达标就会被扣分,影响接单量,真的是越来越难干了。” 为了增加收入,一些司机不得不选择拼车订单,但这也意味着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在接送乘客上,而且拼车过程中还可能遇到乘客之间行程冲突等问题,进一步降低了效率和体验。

还有司机表示,为了赚钱,他们会开好几个平台,每个平台都接单,如果遇到价格高的单子,会把价格低的单子取消掉。还有司机表示,哪怕乘客在某平台上付的是独享的钱,他也会在别的平台接单,乘客实际上享受不到独享服务。

前不久,媒体报道了一起这样的案例。据黑猫投诉,用户莫先生一家五口打哈啰顺风车从贵州罗甸出发回广西玉林,全程600多公里路程共计花费1400多元,莫先生选择了“不拼车”,司机沿途又多接了2名乘客,致使七座车挤了8个人,连两个座位间的空隙也塞了一个,还存在绕路、边开车边电话聊天等行为,存在极大安全隐患。莫先生称,面对视频证据,哈啰平台拒绝赔偿,最终1400元车费仅退款45元,自己完全不能接受。

4月16日,哈啰出行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此类有违用户体验、有安全隐患的行为,平台绝不姑息、一律顶格处罚。至于补偿的具体金额,哈啰出行称,45元是当时系统的自动判责,后续的补偿金额会让用户满意。此外,目前已永久封禁涉事车主账号。

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如果没有媒体介入,平台基本是“和稀泥”,黑猫投诉上,类似的投诉多达上万条,而且很多投诉者对平台的处理表示不满意。

有观点认为,平台为了吸引乘客,不断压低价格,却没有相应地提高司机的收入分成,导致司机积极性受挫。很多司机开始减少接单频率,甚至退出顺风车行业,这也影响了乘客的叫车体验,造成了恶性循环。

平台竞争:上市OR不上市

在顺风车市场中,各大平台竞争激烈,纷纷寻求上市以获取更多资金支持和市场份额。2024 年 6 月 28 日,中国共享出行第一股嘀嗒出行02559.HK)成功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然而其上市后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嘀嗒出行上市后股价一路下滑,截至 2025 年 4 月 22 日,股价仅为 1.04 港元,较发行价 6 港元下跌超过 80%。从财务报表来看,2024 年嘀嗒出行营收为 7.87 亿元,较上年同期的 8.15 亿元下降 3.4%;公司毛利下降至 5.67 亿元,同比下降 6.3%。尽管净利润大幅增长 234.4%,达到 10.04 亿元,但这主要得益于优先股公允价值的显著变化,刨除这部分影响,经调整净利润为 2.11 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 6.6%。

哈啰顺风车曾经也是市场的有力竞争者,其在 2019 年 2 月 22 日推行,发展初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20 年全年服务 9450 万次,市场份额排名第二。然而,哈啰出行此前公开的招股书显示,2018 - 2020 年,其营收分别为 21.14 亿元、48.23 亿元、60.44 亿元,净利润分别为 - 22.08 亿元、 - 15 亿元、 - 11.83 亿元,三年累计亏损 48 亿元。面对持续的亏损压力,哈啰放弃了上市计划。

滴滴顺风车在网约车市场曾占据重要地位,但其在美股退市后,如今又准备去香港上市。滴滴顺风车在市场份额和用户数量上有一定优势,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合规性问题、用户信任重建等。在顺风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如何平衡乘客、司机和平台的利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滴滴以及其他平台需要共同面对的难题。

原本以互助、顺路为理念的顺风车,如今在价格乱象、司机收入困境以及平台激烈竞争的多重影响下,逐渐偏离了初衷,成为各方试图盈利的工具。要改变这一现状,平台需要重新审视定价策略,平衡乘客和司机的利益;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市场的监管,规范平台行为,保障消费者和从业者的合法权益,让顺风车回归其本质,真正为人们提供便捷、经济、环保的出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