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医药迷失逆周期 中报净利润近16年新低 旗下汇丰药房亏损近千万

用户头像
海闻君
 · 浙江  

海闻社观察 药房行业不靠扩张之后……

开店抢地盘,过去是医药零售行业的不二法宝,但如今的赛道红利消退,即使是第一医药这样的上市公司,也显得有些水土不服。

8月19日晚间,上海第一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交出了一份令人失望的成绩单。2025年半年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9.97亿元,同比增长11.58%,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仅1402.42万元,同比暴跌89.19%。

这份利润成绩单创下了公司自2009年以来近16年的新低。旗下子公司上海汇丰大药房有限公司净亏损高达928.12万元,成为拖累业绩的重要因素。

表面上看,公司营收接近10亿元,保持了双位数增长,但净利润率仅为1.44%,同比下降13.09个百分点。显然,公司的经营出现了极其明显的背离,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非经常性损益的大幅减少。

上年同期,公司及子公司由于房屋征收,收到了一大笔补偿款,使得当期净利润高达1.3亿元。这种好事显然不是年年都有,今年也就没有这项大额收益。剔除这部分影响后,公司今年上半年的扣非净利润实际上同比还增长了24.58%。

但即使扣除非常规因素,第一医药的盈利能力依然薄弱。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仅为1.25%,同比大幅下降11.2个百分点,创下历史新低。

这种盈利能力的持续下滑已经引起机构投资者的警惕。截至2025年上半年,持有第一医药股票的机构家数从去年同期的13家锐减至1家,减少12家,表明专业投资者对公司前景信心急剧下滑。

第一医药旗下有不少药房品牌,但这些子公司的经营状况多少都有些令人忧心。半年报显示,公司主要子公司第一医药连锁、汇丰大药房、长城华美、八方医药、一医香港净利润均为负值。

其中,汇丰大药房净亏损高达928.12万元,成为最大的业绩拖累因素。公司解释称,亏损主要源于“孵化新开店及次新店年化费用增加”。

这恰恰是医药零售行业所面临的普遍困境,新店培育期长、成本高、竞争激烈。为获取规模效应,企业不得不持续扩张门店网络,但新门店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实现盈利。

截至2025年6月30日,第一医药拥有门店208家(含加盟店42家),总经营面积21601.9平方米。2025年1至6月,公司净增门店2家,新增门店15家(其中直营6家,加盟9家),闭店调整13家。

门店扩张战略带来的成本压力已经反映在财务报表上。2025年上半年,公司存货较上年末增长26.3%至4.25亿元,存货周转率降至2.19次,同比下降2.09%。

在线上医疗、互联网购药快速普及的背景下,行业实体门店客流下滑或向客流线上转移趋势明显,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竞争。

这种趋势从公司的业务结构变化中可见端倪。2025年上半年,医药零售业务营收6.14亿元,同比增长11.19%,但毛利率同比减少1.88个百分点至17.49%。医药批发业务营收3.54亿元,同比增长13.06%,毛利率同比增加3.15个百分点至9.02%。

为应对线上挑战,第一医药表示将“持续实施线上线下融合等转型举措,加大力度探索培育‘互联网+医药健康’等领域新经营模式”。2025年上半年,公司O2O业务同比增长46.1%,跨境业务同比增长12.4%,新业务为营收增长贡献显著。

然而,线上转型需要大量投入,且竞争异常激烈。京东健康阿里健康等互联网巨头已经占据领先地位,传统药店转型线上面临巨大挑战。公司在2024年12月曾新聘用两名具有“电商”背景的副总经理,试图加强线上布局,但效果尚未体现在业绩中。

公司也在尝试整合内外部优势资源,创新机制、激发活力,开拓增量客户市场,提升经营业绩。只是这些都是长期工程,短期内难以扭转业绩下滑趋势。

在医药行业本该具备抗周期性的背景下,第一医药的经营如此承压是偶然也是必然。这既反映了公司自身的经营困境,也折射出整个传统医药零售行业在数字化时代的转型阵痛。老牌药房到底能否在行业寒冬中找到新的增长路径,仍需要市场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