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闻社观察 生态碾压。
你有多久没坐顺风车了?你真的会在有打车需求的时候优先选顺风车而不是网约车吗?在券后出行服务客单价快速降低的当下,顺风车这种另类拼车似乎不再吸引人。
8月22日,嘀嗒出行发布2025年中期业绩报告,多项核心数据出现显著下滑。财报显示,公司上半年营收2.86亿元,较去年同期的4.04亿元下降29.2%;净利润从去年同期的9.48亿元大幅缩水至1.34亿元,同比下降高达85.8%。
嘀嗒出行的用户数据其实不算难看,但问题是用户的数据增长不太有效。
截至2025年6月底,嘀嗒出行注册用户数量超过3.95亿,注册私家车车主达到1990万。这一用户规模相当可观,较2024年6月底的3.68亿用户和1770万车主有明显增长。
然而,这些增长的用户并没有转化为订单量。2025年上半年,平台订单总数仅为4320万,同比下降30.0%;整体交易额26.08亿元,同比下降34.9%。
这一反差表明,嘀嗒出行可能面临用户活跃度下降、订单频率降低的困境,用户规模的增长未能有效转化为业务量的提升。
嘀嗒出行的业务结构单一问题在中报中进一步加剧。
数据显示,顺风车服务贡献27.46亿元收入,占总营收比重高达95.9%,而其他业务拓展未见成效。
这种过度依赖顺风车的业务格局使嘀嗒出行在行业动荡中显得尤为脆弱。2025年油价维持8-9元/升高位,燃油车司机月均油费支出达5400-7200元,平台不得不增加补贴以稳定运力,进一步侵蚀利润。
嘀嗒出行并非没有尝试拓展其他业务。智慧出租车业务和广告服务一直是公司试图多元化的方向,但收效甚微。2025年上半年,公司智慧出租车业务收入249.7万元,同比下降19.4%;分部毛利率-42.3%,分部利润-158.0万元。广告业务上半年仅有920万元,同比下降22.1%。
两项业务规模太小,根本无法对冲核心业务的下滑。
当然,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嘀嗒出行面临的竞争压力实在太大了。
网约车头部平台滴滴、高德,以及其他移动出行平台哈啰、小拉、花小猪等,甚至美团、携程等,都有自己的顺风车业务。这些行业巨头顺道实施的边缘业务,却是嘀嗒出行的核心。
在这场不对称的竞争中,嘀嗒倍感压力。车主和用户对平台的信任、价格、服务体系等关键竞争点中,嘀嗒并没有特别明确的优势,反而在出行场景化上劣势明显。
同期滴滴、T3等对手纷纷将抽成上限压低,而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网约车市场已进入饱和阶段,没有成本优势的嘀嗒对此毫无办法。
宏观环境变化也对嘀嗒出行业务造成了冲击。
随着宏观消费环境的变化,整个移动出行市场都遭遇增长压力。截至2025年6月,中国网约车用户规模5.11亿元,环比下降、同比增速下降,网约车用户的使用率45.6%,为2023年底以来的最低值。
同时,网约车市场整体价格下降,各大品牌Robotaxi入场,以及公共交通和私家车渗透率的不断提升,都在影响顺风车的使用率。
合规成本上升和司机权益保障压力增大也是行业面临的现实挑战。嘀嗒出行在财报中坦言,利润下降受翻台率下降,以及产品、场景等创新模式方面的初期调整影响。
面对困境,嘀嗒出行正在尝试多种战略调整。
公司下半年计划推出聚合出行服务,与合规运力平台合作,解决未能匹配到顺风车车主的乘客的出行需求,以及其他即时出行需求。嘀嗒出行还计划与合作伙伴合作,为私家车车主提供更多售后服务,例如维修保养、融资、保险和二手车交易等服务。
在业务模式上,嘀嗒持续优化站点车站顺风车模式,进一步减少车主的绕行距离并降低乘客车费。2025年上半年,站点拼车顺风车的订单量逐月增加。
嘀嗒出行还强化车主乘客的半熟人互动机制,挖掘顺风车商业模式的独特属性,为用户提供更经济实惠、高效且公平的共乘体验。
尽管面临挑战,顺风车模式仍具有其独特价值。
嘀嗒顺风车平台上的乘客可以获得低成本的出行选择,并享受优质出行服务体验。私家车车主可以通过与乘客分担出行费用来节省油费和过路费。顺风车还能带来更多社会效益,例如减少碳排放和缓解交通拥堵等。
嘀嗒出行成立于2014年,创始人宋中杰从Google大中华区销售总监岗位离职后,创立了这家以顺风车为主营业务的公司。
当时滴滴、快的补贴大战如火如荼,但顺风车尚无人涉足。宋中杰看到路上行驶的私家车基本都有空位,顺风车的雏形概念应运而生。
如今,近十年过去了,嘀嗒出行虽然仍然是共享出行市场的重要角色,但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业务结构单一、市场竞争加剧、宏观环境变化,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嘀嗒出行的顺风车故事能否继续讲下去,还需要市场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