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闻社观察 壮士断腕。
出海没有那么简单,海外资产也未必就是香饽饽,犹豫了四年半,光明乳业还是决定止损。
近日,光明乳业宣布,其子公司新莱特乳业有限公司拟以1.7亿美元向新西兰雅培出售新西兰北岛资产。
2025财年,这部分资产的税前利润约亏损2000万新西兰元,严重影响新莱特整体盈利水平。截至去年年底,北岛资产的项目净值已经只剩下2.82亿新西兰元,还不到一开始的7成。
这场资产出售被市场解读为光明乳业断臂求生之举。对于这家老牌乳企而言,放弃海外累赘能否让其轻装上阵,找到业务转机?
新莱特作为光明乳业海外重要子公司,近年来已成为其业绩的沉重包袱。2025年上半年,新莱特实现营业收入39.50亿元,同比增长1.96%,但净利润仍亏损0.63亿元。
虽然较去年同期减亏55%,但这已是新莱特连续多年陷入亏损泥潭。回顾2024年,新莱特全年净亏损高达4.5亿元。
新莱特主要从事工业奶粉、婴儿奶粉、奶酪、液态奶生产和销售,产品于新西兰及世界各地销售。然而,北岛工厂因产能利用率不足而导致业务出现大额亏损,成为拖累新莱特整体盈利水平的主要原因。
光明乳业境外资产高达71.37亿元,占总资产的比例为31.49%,这些资产主要源于2010年对新西兰新莱特的投资。如今,这笔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海外投资,却成了光明乳业业绩报表上难以掩盖的赤字。
面对新莱特的持续亏损,光明乳业最终选择了出售北岛资产止血。
预计交割日为2026年4月1日,交易不构成关联交易或重大资产重组。此次出售的资产主要包括年产能4万吨的营养配方奶粉加工厂、奶粉罐装线的RPD场地及奶粉仓储。
收购方美国雅培公司实力雄厚,旗下拥有诊断设备、医疗器械、营养制品和品牌仿制药四大业务板块。2025年上半年,雅培总收入215亿美元,净利润31亿美元;2024年,雅培总收入419.5亿美元,净利润134亿美元。
与新莱特的海外亏损相比,光明乳业国内主营业务同样面临严峻挑战。2025年上半年,光明乳业营业收入为124.72亿元,同比下降1.90%。
归母净利润为2.17亿元,同比下降22.53%。扣非归母净利润为2.52亿元,同比下降27.79%。
分地区看,上半年光明乳业在上海、外地、境外区域营收分别为 34.9亿元、49.9亿元、39.4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下滑6.9%、下滑1.5%、增长1.9%。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光明乳业大本营的上海市场,营收下滑幅度大于其总体营收下滑幅度。这一现象引发市场担忧。
从产品线看,光明乳业的液态奶、其他乳制品、牧业产品的营收分别为66.1亿元、44.5亿元、5.2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下滑8.6%、增长8.8%、下滑13.8%。核心业务液态奶收入下滑近9%,成为整体业绩下滑的主因。
光明乳业的业绩下滑,既有自身经营问题,也反映了乳制品行业整体的激烈竞争。尼尔森IQ数据披露显示,在2025年6月,乳品全渠道销售额同比下滑9.6%。
即使是蒙牛、伊利这样的乳业巨头,也正面临沉重的压力。上半年,蒙牛营收同比下滑6.9%至415.7亿元;伊利关键的液体乳收入同比下滑2.1%至361.3亿元。行业整体面临需求收缩的挑战。
上海作为光明乳业的基本盘,由于一线城市的重要地位,两大巨头和新乳业等同行都一直对这里虎视眈眈,同行们为了抢占上海市场,都作出了不小努力。
与此同时,光明乳业在常温奶市场的表现也相形见绌。2025年上半年,其常温奶营收仅为33.02亿元,与伊利和蒙牛的差距巨大。伊利和蒙牛在常温奶市场的占有率长期稳居前两位,两者合计市场份额超过了60%,光明乳业的常温奶市场份额却不足10%。
光明乳业自然清楚这样困境,并一直在尝试打破瓶颈。不久前公司召开了业绩说明会,就介绍了一些公司做出的尝试。不管是丰富产品品类,还是拓展B端市场,亦或者是通过明星代言等方式强化品牌形象,都是不错的思路,但能不能达成预期效果,终究要靠企业自己努力。
一直以来,光明乳业的优势都主要聚焦于低温奶方向,但低温奶储存要求高,冷链运输与贮藏成本也因此长期居高不下,这在行业竞争陷入白热化的背景下,公司成本劣势显著,只能被动压缩盈利空间,越来越难赚钱。
对于光明乳业来说,对拖后腿的海外资产做出一些取舍,无疑是一次积极的尝试,至少回笼的资金能显著缓解企业的债务压力。
然而,对于规模体量已经不小的光明乳业而言,这笔资金能否帮助公司从根本上扭转局面,仍需市场检验。在乳制品行业整体调整期,果断减负只是逆袭的第一步,对于核心基本盘精准的执行力,也同样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