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闻社观察 烫手山芋。
海南海药第二大股东的资本困局正在迎来关键时刻。
10月9日,根据海南海药发布的公告,其持股5%以上股东深圳市南方同正投资有限公司所持公司合计超过1.3亿股股份将被司法拍卖。
这场司法拍卖被分为两个部分,其中约1.24亿股将于2025年10月15日至16日进行第二次拍卖,另外700万股将于2025年11月6日至7日进行首次拍卖。
这已是南方同正所持海南海药股份的第二次法拍。此前,武汉中院于2025年9月22日至9月23日在京东网拍卖南方同正所持的1.24亿股海南海药股票,最终因在规定时间内无人出价而未能竞拍成功。
据了解,南方同正作为海南海药的第二大股东,此次被推上司法拍卖席的股份规模令人咋舌。南方同正持有比例达到公司总股本的10.28%,目前已经完全被质押和冻结。此次将被拍卖的股份占南方同正所持公司股份的98.11%,占海南海药总股本的10.08%。
一旦这次交易成功了,南方同正手上将只剩下大约252万股,不到公司总股本的0.2%,几乎相当于清仓。
海南海药在公告中强调,南方同正不属于公司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本次股份拍卖不会导致公司控制权变更,也不会对公司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前后两次拍卖的股份均源于南方同正与他人的合同纠纷。根据公告,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因合同纠纷被裁定执行,对南方同正所持股份进行了司法处置。
股东层面的资本困局背后,是海南海药自身不容乐观的经营业绩。过去两年,公司亏损严重。尤其是去年一年就亏了15.25亿元。
2025年上半年,海南海药业绩仍未见根本性好转。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4.5亿元,同比减少24.12%,净利润则为-1.58亿元,虽然亏损有所收窄,但依然深陷泥潭。
面对持续亏损,海南海药也在积极展开自救。今年上半年公司亏损的收窄,就主要得益于销售费用同比下降及投资收益改善。
具体来看,2025年上半年,公司销售费用预计约0.86亿元,同比收缩了约0.6亿元。显然,公司对于降本的积极推进与行业环境的优化有了正反馈。
同时,公司投资收益也有所改善。2025年上半年,投资收益预计亏损0.0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0.46亿元。预期说是改善,不如说是少亏。去年上半年公司有一笔高达3900万元的债务重组损失,今年没有这笔亏损,自然有所改善。
海南海药可不是什么资本市场新兵,公司作为一家有着悠久历史的老牌药企,前身是海口市制药厂,距今已经成立了60年,公司光上市历史都超过30年,是海南省医药行业龙头企业。
然而,资历并不代表实力,海南海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掉队。从最近几年的业绩表现来看,公司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经营挑战。
2024年的巨额亏损主要源于公司计提了大额资产减值。2024年,公司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及信用减值损失预计金额约-7亿元,同时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预计金额约-4亿元。这些数据表明,海南海药除了经营层面的挑战外,还在消化过去积累的一些资产包袱。
随着南方同正持股的大规模法拍,海南海药的股东结构将面临重大调整。无论本次拍卖能否成功,南方同正作为重要股东的时代似乎即将落幕。
如果本次拍卖成功,海南海药的股东结构将重新洗牌,10.08%的股权将转移至新股东手中。而若再次流拍,这些股份可能将继续寻求其他处置方式。
对于潜在投资者而言,海南海药的投资价值存在正反两方面的考量。积极的一面是,公司作为老牌医药上市公司,拥有完整的医药生产资质和产品管线,具有一定的壳价值。
但另一方面,公司主营业务尚未摆脱亏损困境,加之医药行业面临集采等政策压力,转型发展需要新的资源和能力。这对于潜在的投资者来说,为了避免成为接盘侠,考虑公司内核的价值需要更加审慎。不然,不仅拍卖股权花费的成本容易打了水漂,重新整合公司资源积极经营需要付出的金钱与精力也容易成为沉没成本,最后反被上市平台拉下水,显然不是好事。
资本市场就是如此残酷,企业陷入经营困境的挑战从来不只是在经营本身,股东层面的危机往往会接踵而至。南方同正从重要股东到近乎全数持股被拍卖的境地,既与其自身的合同纠纷有关,也与海南海药持续的业绩低迷不无关联。
对于海南海药而言,新股东的引入或许能为公司带来新的资源与发展思路,但公司根本的扭亏之路仍取决于主营业务的复苏与创新转型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