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联股份商业模式的优势
1. 向上游议价的规模优势:国联股份通过下游拼单集采,收集了下游大量小b的订单,形成与上游议价的能力。也就是量大价优。且受益于企业低存货的商业模式,国联股份选择的行业相比其他上市的大型供应链企业更下游(那些大的供应链企业大多业务是在大宗商品上),而更细分、垂直的行业特点就是品类较多,对服务能力要求更高,但利润率相对更高。也就是说上游更有让利空间(所以将企业与那些做大宗商品的供应链企业相比,国联的利润率是更高的),但这也是相对而言的高(上游让利空间也有限,不可能亏钱卖),国联股份能拿到的价格其实和一个中型企业能拿到的价格也差不多,因此只能算是有限的规模效应。
2. 国联资源网带来的对行业的know how(知识门槛、人缘门槛):国联股份面对 这种较为细分的下游商品行业,品类较多,对于服务能力比较有需求,因此行业的know how存在一定的意义。完全不懂的人是没法进入对应行业的。
3. 国联资源网 + 地推团队带来的小单获取能力:这首先使得企业能够跳过更多的中间环节,带来成本的削减(从快消品行业角度来看,就是国联股份构建了深度分销网络)。但这种小单获取能力属于是比较困难的,需要构建较大的地推团队,一单单的跑,一点点的推,属于苦活累活。但长期来看苦活累活做久了,是优势,因为竞争对手进入也需要做这一步,这不仅需要钱,还需要时间。
4. 网络效应:做平台要做好,就要把握好用户和供应商之间的跷跷板,一边要起来,就需要另一边压下去。因此平台起步至少满足一点(1)要么有一群无条件支持你的供应商,在你还没有量的时候,能够给到你最低的价格来吸引客户(2)要么有一群无条件支持你的客户,能够接受你高于市场的价格,来做量,吸引更低价的供应商。涂多多最初就是有一批行业内的老炮支持刘斋,能在最开始就给出几十万的货免费做活动。
5. 供应商优势:当前模式下,企业将一部分贸易商职责甩给了上游供应商,比如国联不囤货(上游没法压货,采购还不稳定),还得让上游一单单给小b发货。同时那些构建了成熟分销网络的企业也不愿意让国联股份来破坏其价盘,太小的企业在产能上又没法满足需求。所以真的可选的供应商其实不多(这也是我认为国联股份面对上游议价能力一直上不去的原因),国联股份占据了部分之后,分子级模仿它的企业很难再找到合适的上游供应商。
6. 还有一些琐碎的、不成结构的优势:(1)资金优势(2)细分领域龙头带来的信任度(3)更结构化的模式带来更难的模仿:要么全模仿,要么不模仿(4)数字化:这东西很难说算不算优势
当下市场给的价格是看衰退,还有就是立案的压制。但长期来看,企业处于周期下行的期间,但业绩没有大幅下降,说明其渗透率是在上升的(之前说明会的时候也说了,新用户数量是增加的),若是周期能够触底甚至反弹,业绩可能带来较强的反弹(ROE恢复 + 营收回归)。然后经过这么多轮审计,也能说明本身企业业绩是没啥问题的。现在这个价格与我有一定的预期差,存在一定安全边际。
所以现在依然看好,只不过确实难熬,什么时候能周期反转,能立案结束,完全没法说,还是遥遥无期,现在发发帖也就是记录一下,吹着口哨过坟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