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与科技竞赛的浪潮中,可控核聚变作为“终极清洁能源”,已成为资本市场角逐的千亿级新焦点。昆仑万维(300418.SZ)凭借前瞻投资战略,通过旗下平台间接持有国内可控核聚变领军企业星环聚能约 1.22% 股权,精准卡位这一赛道,有望在未来能源革命中率先突围。
星环聚能自 2021年 成立以来,以“实现聚变能商业化”为使命,凭借技术、团队与商业化路径的多重优势,成为国内可控核聚变领域的标杆。
公司原创“紧凑型重复重联可控聚变”技术路线,核心是让托卡马克“变小、变简洁”:
变小: 将等离子体形状从“轮胎型”收缩为“球形”,相同体积内容纳更多等离子体,约束效率提升超 20%;采用高温超导磁体技术,在小体积内产生强磁场,从物理层面解决传统装置“体积庞大、成本高昂”的痛点。
变简洁: 打破“聚变必须稳态运行”的行业成见,采用重复脉冲运行模式,搭配磁重联加热技术(效率达 80% 且理论温度无上限),无需外围辅助加热系统,使系统回归“线圈+真空室”的简洁结构,彻底解决传统路线“系统复杂、能效低下”的难题。
目前,星环聚能已实现多项国际首创,包括率先完成重复重联技术方案的稳定运行,技术实力跻身全球第一梯队。
研发效率惊人: 成立仅 279天,便完成 SUNIST-2 实验装置建设并获得第一等离子体;11 个月内将等离子体温度推升至超 1500万度,达到初始技术目标。
商业化路径清晰: 规划“实验装置—工程验证装置—示范电站”三步走战略,预计 2032年 建成国内首个商用聚变堆,装置设计紧凑(直径约 6米、高度约 8米),输出功率达 150兆瓦,可灵活适配工业、城市供电等多元场景。
星环聚能SUNIST-2聚变实验装置
顶尖团队: 核心成员源自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核能所聚变团队,深耕领域 20余年;团队超 170人,采用“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工人”复合型架构,覆盖聚变全产业链。
行业认可: 2025年9月 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50家聪明公司”榜单,技术创新能力与商业潜力获国际权威肯定。
昆仑资本由昆仑万维创始人周亚辉于 2015年 设立,是昆仑万维的企业创投(CVC)平台,专注于前沿科技领域投资,已布局量子计算、核聚变、脑机接口、生物基因编辑等方向。此次投资星环聚能,是其新能源战略与科技布局的关键落子。
昆仑万维明确“抓住新能源国际化机会”的战略目标,此前已布局蜂巢能源、东岳氢能等优质企业。可控核聚变作为新能源的“终极形态”,一旦商业化将重塑全球能源格局。投资星环聚能,助力其提前锁定赛道龙头,分享万亿级市场红利。其投资版图如下图所示:
数据来源: ,
在资本市场中,持有明星科技企业IPO前股权的上市公司往往备受热捧。星环聚能作为国内核聚变“独角兽”,已完成数亿元 Pre-A 轮融资,估值持续攀升。昆仑万维间接持股 1.22%,不仅有望通过未来上市退出获得丰厚回报,更可探索自身业务与聚变能应用的协同可能。
在 2024年三季度报告 中,昆仑万维再次确认:星环聚能已完成新一轮融资,资金将用于聚变验证装置建设,项目处于工程化加速阶段。
当前全球资本市场对可控核聚变关注度飙升,国际巨头纷纷布局。星环聚能作为国内最具潜力的聚变能企业,估值增长空间巨大。昆仑万维作为A股少数直接关联该赛道的上市公司,极易引发资本对其估值的重估。
参考历史案例,“上市公司+前沿科技独角兽”的股权联动模式(如AI独角兽带动持股公司估值溢价)屡见不鲜。随着星环聚能研发进展与融资进程推进,昆仑万维的间接持股价值将持续凸显,有望成为资本市场新焦点。
2024星环聚能所获部分荣誉
昆仑万维不仅投资了可控核聚变公司,而且将其列为重点前沿科技项目之一,投资标的星环聚能是国内少数具备商业化聚变装置研发能力的初创企业,技术路线清晰、资本化程度高,属于国内第一梯队的可控核聚变项目。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是人类能源史的“圣杯”,星环聚能正站在这场革命的最前沿。昆仑万维以敏锐眼光提前布局,既彰显了其在前沿科技领域的投资实力,也为自身打开了通往未来能源时代的增长空间。在技术突破与资本追捧的双重驱动下,昆仑万维有望凭借这一“隐形资产”,在未来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