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头像
孟溪笔谈
 · 北京  

越是极端的环境,越能体现出格力这几十年的积累成果在哪里。
不谈 B 端,即使只看 C端也能看到:
北美、北欧极寒地区,对于-30℃ 情况热泵正常制热的需求;
中东及非洲地区,对高温下外机的正常运转的需求。
国内这两种情况也有,但是覆盖的人群稍微少一些。而且有其他的低成本替代方案:比如极寒地区的暖气。
但对于北美及中东上面两种情况,格力的解决方案是有竞争力的。
双碳还在继续推进,很多人貌似已经遗忘这些对供给端的影响。
尤其欧洲这种伟光正的地区,超过碳排放是要实实在在的交碳税的!
就像美国页岩气一开始开采成本也很高,但当石油禁运引发的油价成本过高后,页岩气开采也有了相对优势,最后技术集中大爆发。
你欧洲人即使夏天能肉身抗高温,冬天扛寒冷费劲吧?和俄罗斯死磕,天然气各种转口运输导致价格飙升(实际很高比例用的还是俄罗斯天然气)。那热泵制热也将会是有经济性的解决方案?
格力在出海方面,为啥能越来越依靠自身品牌,且越来越减少代工业务收入?靠的还是核心能力带来的解决方案的差异性。有差异性,才会有溢价,世界才会爱上中国造。这不是煽情,你能帮人家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而不是靠卷价格,当然受尊重。
我觉得格力的自身品牌出海方案没错,做代工能有啥前途呢? 十六七年前左右,还稍微好点,因为有产能能代工的工厂不多,只有格力和美的(海尔当时放弃了代工路线),承接了很大一块美日品牌本土去生产化的产能,且因为能干的人少也有议价权。但现在还走代工贴牌路线,毛利上已有体现,没啥利润,没有利润的事就积累不了之后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