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交流】如果巴菲特让你锁仓银行股20年
点击收听:如果巴菲特让你锁仓银行股20年......
在杭州的这场互动中,董宝珍围绕“银行股持有价值”展开了深入讨论。
投资者
如果现在把银行当作一个企业来看——假设明天巴菲特说:“明天这个银行不再交易了,我就作为股东长期持有它,10年、20年都不卖。”那么,这样的投资是否值得?董老师,您可以帮我们分析一下吗?希望能解我的惑。
董宝珍
用数据说话
第一个,我用数据说话。1997年,民生银行和五粮液同时上市。这是数据。我记得不是特别准确,你可以看一下。五粮液是老股票,民生银行也是老股票,两者上市都快30年了。民生银行的净利润在这一轮危机爆发前,与五粮液的净利润增长速度大体相当。只是这轮危机期间,银行大量计提准备金,但计提完后,利润又恢复了。也就是说,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平安银行的净利润增长率,实际上与五粮液差不多。上市初期,它们的净利润只有一两个亿,个位数到10个亿以下。但25年过去了,现在都是几百亿。即便是表现不佳的银行,与最好的白酒企业相比,总盈利额没有太大差别。不同的是,五粮液没有融资,股本没有扩张;而银行虽然股本扩张,但回报率仍然较高。
这说明,银行就是社会增长的缩影,它的净利润增长稳定,而且长期高于GDP增长速度。这些数据能证明,银行具有长期持有的价值。
长期持有是否有风险?
大家知道,台湾有位政治人物连战,他是台湾最富裕家庭的代表。为什么?因为连战的母亲长期投资彰化银行。
我自己在当年买股票时,也有几个投资机会。有人推荐煤炭,当时煤炭确实低估值,高分红,但我没有买。因为我考虑到煤炭可能两年后枯竭,或者清洁能源会替代煤炭。我最终买了茅台和银行。这两类投资都有永续成长的属性。我想的是:如果我死后100年,这些企业仍能存在、继续上涨,这才值得投资。有人推荐房地产,当时房地产已经跌得很惨,但我没有买。因为在金融史上,没有发生过房地产成就顶级投资家的情况,即便未来也很难发生。房地产只是阶段性暴涨。所以,如果怀疑银行股的长期性,其实是不必要的。这是常识。危机爆发时买银行,就是最佳买入时机。
信心与财富效应
银行是周期性行业的长期成长股,它的表现不是持续稳定的,而是与社会经济大周期紧密相关。现在正处于周期底部:资产质量周期底部、息差周期底部、估值周期底部。
大部分国有企业在过去十年没有被充分发现,国家队的进场开始推动这些企业的价值发现。7月后虽然出现了一些插曲,但这只能是阶段性的,不会改变长期的大势。
从逻辑上看,银行股长期投资的价值是明确的,我在分析上没有错误。过程可能复杂,大家可以自行考虑,但长期趋势和逻辑都是确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