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巴菲特和芒格的名言,你又在网上看到了一个新的概念:“戴维斯双击/双杀”
你看了一下解释:
戴维斯双击指的是每股收益与市盈率同时增长的倍乘效益
而双杀指的是每股收益与市盈率同时降低的倍乘效益
看着解释好像不是很直观,你觉得用数据来推演一下
假设有一个公司,上一年的总利润是15亿,总股本是10亿股,那么每股收益就是1.5元(15/10亿),目前股价是20元,PE就是13.33(股价/每股收益 或者 总市值/总利润),总市值就是200亿
假如今年的总利润是18亿,那么每股收益就是1.8元,如果股价还是20元的话,则PE就是11.11
大家看到利润增长了20%(15亿->18亿),现在PE是11.11,认为明年利润还能增加20%,也就是21.6亿,如果股价还是20,PE将会变成9.26(200亿/21.6亿)
高增长,低估值,这样的机会市场总是追捧
于是很多人想买,而卖家不想卖,于是买家只能出高价
从20.1元,一路加价到24元(PE13.33),涨幅20%
大家看到这个股票业绩增长这么好,股价也涨了那么多,认为明年利润还能增加,现在不买更待何时?
于是更多的人开始买入,股价从24元上涨到28.8元(PE16),涨幅又20%
由于短期内股价涨了44%,这个股票吸引了大量的注意,各种利好小作文都出来了,看好的人更多了,觉得16倍PE被低估了,至少应该20PE
于是股价涨到了36元(PE20),惯性和趋势继续推动着股价上涨,最终上涨到45元(PE25),总市值达到450亿
从20元涨到45元,双击过程完成
这个时候,前期的持有者觉得估值太高了,中期的趋势投资者觉得趋势走到了后期,于是开始卖出,而刚入场的人觉得应该还能涨,于是继续买进
成交量放大到平常的好几倍,经过几天或者一两周时间,前期的持有者和中期的趋势投资者用股票换到了更多的钞票,而后期的入场者,用更多的钞票换到了更贵的股票
利润增长了20%(15->18),而PE增长了接近90%(13.33->25),股价变成了原来的2.25倍(20->45)
这就是“同时增长的倍乘效益”
到了下一年,这个公司的利润并没有如期增长,反而从18亿降到了14.4亿,下降了20%
此时大家觉得这个公司的前景没有那么好,利润下降到了14.4亿,但总市值还是450亿,PE却高达31.25(450/14.4),估值实在太高了,有泡沫
于是持有者开始卖出,但是并没有多少人想买,于是持有者卖出的报价越来越低,从44元,一路跌到19.2元,总市值192亿,此时PE13.33(19.2*10亿/14.4亿)
此时大家觉得这个公司下一年的利润还会下降,13.33的PE还是太贵,不值得,死扛的人被下跌的股价折磨,最终扛不住割肉,股价继续降低,最终跌到了10块,总市值100亿,PE6.94(100/14.4)
此时,一部分觉得这公司还不至于那么差,现在PE不到7,投资价值还是不错的,于是开始买入,股价在10块上下波动
从45元跌到10元,双杀过程完成
经过这一番推演,你理解了戴维斯双击和双杀,然后翻了一下几个股票的历史数据,发现这样的例子还不少
其中比较夸张的例子是$旗滨集团(SH601636)$
2019年8月,股价3块出头,PE8.5,总市值90亿,2019年5月24号分红总额7.91亿(2018年度利润分配,总利润12亿),股息回报8.8%
2020年利润18亿
2021年中报利润22亿(8月20号发布),推测全年利润超40亿(结果是42亿)
2021年8月,股价被推高到28块,PE20.8,总市值732亿
戴维斯双击,涨了接近10倍
2022年利润13亿,2023年利润17亿,2024年9月最低跌到4.6元
戴维斯双杀,跌了80%多
格雷厄姆:市场就像一只钟摆,永远在短命的乐观(使股票过于昂贵)和不合理的悲观(使股票过于廉价)之间摆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