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多利(SZ300381)$ $药康生物(SH688046)$ $药明生物(02269)$
2025年10月6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揭晓了本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将这一至高荣誉授予美国科学家玛丽·E·布伦科(Mary E. Brunkow)、弗雷德·拉姆斯德尔(Fred Ramsdell)以及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Shimon Sakaguchi),以表彰他们“在外周免疫耐受领域的发现”。三人的研究系统揭示了调节性T细胞在抑制自身免疫反应、维持免疫系统稳态中的关键作用,为治疗自身免疫疾病、癌症免疫疗法及器官移植排异反应提供了全新理论依据和潜在干预靶点。目前,基于这些发现的多种候选药物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预示着免疫治疗领域的新一轮爆发。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诺奖虽未直接授予AI与生物结合的研究,但免疫学与人工智能的交叉应用早已悄然兴起。例如,通过机器学习分析调节性T细胞受体库、预测免疫耐受表位,以及利用AI辅助设计“下一代调节性细胞”疗法,均成为产业界竞相布局的前沿赛道。可以预见,AI驱动的免疫治疗将成为资本竞逐的下一座“富矿”。
AI+合成生物学: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进入“智”造时代
如果说免疫学研究揭示了生命系统的“刹车机制”,那么合成生物学则试图重写生命本身的“代码”。2025年3月,天津召开的“AI+合成生物论坛”释放出强烈信号:人工智能正从工具角色升级为合成生物学的“底层操作系统”。传统“试错式”研发周期长、成本高,而AI大模型可在数小时内完成基因线路设计、蛋白结构预测和发酵工艺优化,大幅缩短从“设计”到“产品”的闭环周期。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全球合成生物学市场规模将突破500亿美元,其中AI驱动应用占比过半。
国内政策端亦密集发力:合成生物学已被列入“十四五”国家战略前沿方向,北京、上海、天津、深圳等多地出台专项规划,建设“生物铸造厂”(BioFoundry)和“AI生物设计”平台,推动生物制造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产业层面,AI+合成生物正沿着“上游使能技术—中游平台—下游产品”三级链条快速成熟:
1. 上游:DNA合成、基因编辑、蛋白设计等“工具包”公司,借助AI降低错误率、提升通量;
2. 中游:以数据驱动的平台型企业,通过AI+自动化实验闭环,对外输出“生物设计即服务”(BDaaS);
3. 下游:聚焦高附加值单品(医美原料、创新药、生物材料、可持续化学品)的产品型公司,实现替代传统化工或开拓全新应用场景。
投资视角:掘金“中国Bio-Alpha”
对于投资者而言,需要重点关注两类机会:
第一,具备AI技术护城河的平台型公司。它们通常拥有自主底层数据、算法与高通量实验闭环,能够通过授权费、里程碑付款及销售分成实现持续变现,享有更高估值溢价。
第二,在核心单品上实现技术突破、且市场空间大的产品型公司。一旦规模化落地,业绩弹性极强,有望享受“替代红利”与“绿色溢价”的双重估值提升。
重点推荐:溢多利(300381)——国内生物酶法龙头,AI赋能打开第二成长曲线
在众多中国生物企业中,溢多利值得特别关注。公司深耕生物酶制剂、植物提取物与功能性饲料添加剂二十余年,是全球最大的饲用酶生产商之一。2025年上半年,溢多利宣布与天津大学合成生物平台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建设“AI驱动的工业酶设计中心”,依托后者在酶定向进化、AI蛋白设计上的积累,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推出20款以上高效定制酶,覆盖食品、医药、洗涤、生物能源等高端场景。
投资亮点:
1. 存量业务稳健:核心酶制剂全球市占率领先,受益于饲料后抗生素时代及成本下行,毛利率持续回升;
2. AI+合成生物催化新品爆发:借助AI算法,将传统酶进化周期从12个月缩短至3个月,大幅降低研发成本;
3. 政策与需求共振:国内“双碳”约束叠加欧盟绿色关税,生物制造替代化工路线确定性高,公司酶法工艺符合绿色溢价趋势;
4. 估值洼地:对应2025年PE仅18倍,远低于同类AI生物平台平均35倍水平,具备估值修复空间。
风险因素:下游养殖周期波动;新品注册进度不及预期;AI算法迭代导致技术路径切换。
展望:站在“智”造生命的新起点
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对外周免疫耐受的肯定,再次证明基础生命科学突破对产业变革的乘数效应。而AI与合成生物的深度融合,则让“设计—构建—测试—学习”的传统研究范式升级为“数据—模型—预测—验证”的智能范式。对于投资者而言,提前布局具备“AI+生物”双重基因、且拥有核心产品落地能力的企业,有望在这一轮“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中分享最丰厚的红利。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场景、最完整的生物产业链以及最活跃的AI创新生态,未来必将诞生属于自己的“Bio-Alpha”。溢多利等已率先迈出坚实一步的公司,值得市场给予更多关注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