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上看完了一个大神的连载,豁然开朗。
股票估值的第一性原理,永远是DCF。
DCF是对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可见短期利润没那么重要,终局利润或者说天花板很重要。
最有趣的例子是2000~2012年的煤炭,这是一轮史无前例的景气大周期,市场化改革后,煤炭价格从200多涨到800。
但有趣的是,煤炭只在4万亿的刺激下,实现了短暂4个月相对于沪深300的超额收益,其他时候基本上都是指数平替。
这某种程度上,证伪了景气度投资,并不是高增速股价就能有超额,核心是要终局发生超预期的变化。
我用两个例子来说明一下什么叫预判终局的变化,第一个是银行。
之前国有大行给过4倍pe的估值,当时隐含的假设是,终局的利润是当下的40%。
但是后面随着一个个季报发出来,市场发现大行的利润仍然在低速增长,不良率也没有持续扩大。
于是之前对于终局的悲观假设被证伪了,市场开始了一轮猛烈的修复。
银行股这几年的净值曲线是吊打纳斯达克的,高收益并且低回撤。
第二个是我的第一大重仓阿里巴巴。
这段时间阿里巴巴和美团作为恒生科技的重要权重,走出了爹妈不认、截然相反的走势。
背后的原因就是市场对于他们的终局,产生了看法巨变。市场之前觉得阿里是一家没有战斗力的老公司,美团是一个地推能力很强的垄断外卖市场的玩家。
但是淘宝闪购一站后,阿里全面恢复士气,原本线上1亿订单,每天现在线下多了1亿,那么市场会直接按照这一订单的终极利润去给估值,也就是应该涨一倍。
只要终局确定过程是无所谓的,也就是说即使大家都知道第三季度阿里的利润会很难看,也并不影响它的股价涨起来。
美团则是反过来,即使短期国家不让内卷,可能出一些政策,那我觉得也是反弹减仓的机会,因为他的终极模式彻底改变了,不可能再是单边垄断了,最好的结果也就是双寡头垄断。
所以再进一步思考一下,有什么范式可能导致终局的叙事产生巨大变化呢?
最好的变化是起死回生,比如说周五民办教育的那一纸文件,对于三四倍pe的行业而言,翻一倍也是便宜的。
众多的借壳,换主业,换大股东(恒大物业大家应该爆赚了),也都是叙事变化极大的。
还有一种变化源于科技进步,或者说刚好押对了主流的路线,像是拥抱单晶的隆基vs拥抱多晶的协鑫
这周没有拥抱碳化硅,这是一个很可惜的失误。
反思,深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