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晚上,中化国际公告了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预案,初看之下,此次交易似乎平平无奇,并未有特别亮眼。然而,7月29日公司股价却迎来一个强势涨停,这一现象着实令人咋舌,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探究。
一、标的资产质地
本次交易的标的资产是南通星辰。先看看南通星辰的主营业务,南通星辰主要从事PPE、PBT、环氧树脂、双酚A等生产。我们常说的五大工程塑料包括聚酰胺(PA)、聚碳酸酯(PC)、聚甲醛(POM)、聚酯(PBT、PET)以及聚苯醚(PPE或PPO)。既然已经是五大了,市场上整体需求量和供应量都是不少的。
PPE早期被沙特SABIC、日本旭化成垄断,后来国内南通星辰、鑫宝新材料、大连中沐化工等突破了生产工艺,把成本打下来。PBT方面,到目前生产工艺已经普及,产品已经比较普通,掌握生产工艺的企业很多,如江苏仪征化纤、营口康辉石化、新疆蓝山屯河、江苏和时利等,竞争也比较激烈。环氧树脂方面,中化国际自身有相关业务,国内也有一些比较大的企业,南亚塑胶、江苏三木等产能比较大。双酚A有蓝星南通、长春化工。总体来说,南通星辰的产品算是有一定门槛,但是门槛不是很高的产品,竞争是比较激烈的。
从2023年至2025年半年的财务数据,也能印证这一观点,收入分别是46亿、44亿和23.7亿,净利润是5,405.12万、4,630.27万和15,752.98万。可见利润率是很薄的,即使2025年上半年利润大幅上升,净利率也就6.7%。说明产品的竞争是比较激烈的,挣钱是很困难的。
二、收购的协同性
按照重组预案披露的内容,一方面,南通星辰的环氧树脂及双酚A业务与上市公司的环氧树脂业务在产能、牌号及客户应用互为补充,可增强上市公司的环氧树脂产业链的竞争力,从而发挥产业链规模优势和议价能力。另一方面,南通星辰在PPE、PBT等工程塑料领域具备较强的技术和产品竞争优势,产业链覆盖核心中间体到下游改性工程塑料,有利于打造差异化产品组合,实现客户材料需求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这些都是比较冠冕堂皇的说法,一句话总结,协同效应肯定是有的,小幅增效有可能实现,大幅突破则难以企及。
三、方案的设计
1、发行定价
本次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发行价格为3.51元/股,如果看三个底价,分别是3.09元/股、3.10元/股、3.07元/股。这次的价格是在底价基础上上浮了的,总体还是给中小投资者进行了让利,我想这也是复盘后股价走势好的原因之一。
2、标的定价
标的资产定价尚未确定,从盈利规模来看,2024年净利润4,630万,2025年上半年有1.57亿利润,预计估值规模不会特别大。
3、配套募集资金
以往的许多上市公司并购交易中,常常会伴随着配套募集资金的安排,部分公司甚至将融资作为主要目的,而产业整合只是次要考量。但中化国际此次交易未安排配套募集资金,体现了交易聚焦产业整合的目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投资者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
四、是否能支撑一个涨停
从标的来看,产品虽有一定的竞争力,但市场竞争也是很激烈的,挣钱是比较困难的。从方案来看,是兼顾了中小投资者利益的,并且以产业整合为核心目的。综合来看,是一个不错的方案,但单从上述分析来看,似乎还值不了一个涨停。中化国际的一个涨停,价值15亿市值。那到底是什么力量拉起了这次涨停呢?
从行业前景看,化工行业虽整体承压,中化国际虽然在高附加值新材料市场潜力较大,在环氧树脂、工程塑料等领域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是局势仍然不太明朗,2025年是否能够扭亏都存在不确定性。此时出现涨停,背后或许另有推手。
现阶段市值管理是国企高管考核重点,部分国有资产管理平台可协助上市公司实施市值管理,包括关键节点支撑股价。此次中化国际披露资产收购预案,正值市场关注国企改革与产业整合之际,不排除资金力量介入。这些力量熟悉资本市场规则,能通过合规方式释放利好、引导资金流向,在预案披露这一关键节点,借助对市场情绪的精准把握,采取措施支撑股价,推动涨停,既契合考核导向,也为后续资本运作营造有利氛围。但是从股民的角度,这种支撑行为是否能够持续,或者实质性地影响公司的基本面,仍然需要投资者保持冷静和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