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星2025中报点评:聚焦主业+估值重塑的投资逻辑

用户头像
海豚音
 · 北京  

2025年上半年,复星交出了业绩、股价双增长的答卷。

从股价来看,截至8月29日,复星年内区间涨幅超22%。市场需要重新审视这家以全球产业运营和创新为核心动力的企业,不再以传统综合型集团的折价视角看待,而是真正认可创新驱动+全球运营标杆的溢价能力。

从业绩来看,复星上半年总收入达872.8亿元,产业运营利润31.5亿元,归母净利润6.6亿元。

这份中报,正是复星估值蝶变的过程证明。

战略聚焦与财务优化:估值修复的安全墙

市场对复星估值认知的转变,首先来自于战略定力下的主业聚焦与资产优化。近几年,复星持续推进“瘦身健体,有进有退”战略,退出非核心资产,不断强化资金安全边际。

截至报告期末,总债务占总资本比率为53%,负债比率保持健康,现金储备充裕,标普也确认了复星“稳定”的信用展望。这意味着复星在财务层面已构筑起一道坚实的安全墙。

更重要的是,复星将资源高度集中于医药健康、文旅消费、金融服务等核心业务,四大核心子公司复星医药豫园股份、复星葡萄牙保险、复星旅文上半年总收入占比高达73%,显示出清晰的业务主轴和强大的运营协同效能。资产结构的由重变轻、业务布局的由散到聚,是资本市场对其重估的第一步。

创新药与全球市场潜能激发:估值跃升的双引擎

如果说财务优化是复星估值修复的防御基石,那么今年上半年,创新药的爆发与全球化能力的加速兑现则是复星估值拉升的进攻引擎。

其中最值得资本市场振奋的,是复宏汉霖从生物类似药企业向全球创新药企的跃迁。上半年,复宏汉霖营收突破28.2亿元,经营性现金流暴增206.8%,海外利润增速超200%,BD合同现金流破10亿。

这些数字背后,是复星在创新药领域“研发-生产-商业化/授权”全链条能力的闭环验证。

市场一度以生物类似药企业的估值模型为复宏汉霖定价,却忽视了其管线厚度与全球化兑现效率,6款国内获批、4款国际获批产品已形成现金流基础,而HLX43、HLX22、HLX14等一批BIC/FIC产品正逐步进入收获期。复星国际董事长郭广昌在中期业绩会上就表示,复星目前在创新研发管线里,储备了一批未来在全球潜在市场规模50亿至100亿美元的管线产品。有市场分析认为,一旦美国市场在2026年打开,海外收入占比有望再翻番,复宏汉霖的估值将会再上一层楼,并持续反哺复星国际的整体估值。

AI赋能与全球运营:看不见的增长基础设施

复星的全球化能力也在2025年上半年进入规模化兑现阶段,上半年海外收入达到人民币466.7亿元,占集团总收入比例达到53%,覆盖创新药、保险、文旅等多个板块。

以肿瘤领域核心创新产品汉斯状为例,上半年实现全球销售收入5.9亿元,已在近40个国家和地区获批上市;Club Med则创下全球营业额历史新高,达92.5亿元,同比增长3.8%;复星葡萄牙保险国际业务占总业务量比重达28.2%,海外毛保费达欧元9.24亿元……

这些都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复星“全球资源嫁接中国能力”的系统输出。从中期业绩来看,复星全球化能力已经步入价值兑现的加速期,成为实打实的收入贡献与估值支撑。“今年上半年复星在多个业务板块都完成了很好的破局”,郭广昌在中期业绩会上表示:“接下来会把握业务成长点,通过科技创新实现突破性进展。”

我也注意到,复星正在全面拥抱AI技术,并将其深度植入生物医药、文旅、金融等核心场景:复星医药构建医药行业首个决策智能体Pharm AID,复宏汉霖搭建AI for Science平台加速蛋白开发;Club Med推出G.M Copilot提供个性化服务,复星旅文与阿里云合作开发文旅智能体“AI G.O”;复星葡萄牙保险通过AI将车险自动理赔率提升至66%。AI已不仅是一项技术应用,更是复星提升运营效率、打破业务边界、布局未来增长的核心基础设施。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复星已经成为中国稀缺的“创新+全球化产业运营”平台型企业。估值提升并非单一业务催化所致,而是战略聚焦、创新突破、全球化运营、AI赋能、财务稳健五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可以预期,随着创新药管线陆续兑现、消费持续回暖、海外收入占比不断提升、AI应用深化落地,复星的估值逻辑仍处于上行通道。当下的市值,或许只是这场“估值蝶变”的起点。复星已用中期业绩证明:其增长的确定性,已远超市场预期。

$复星国际(00656)$ @今日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