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的拖累还是本身的问题?
一、财务表现:增收不增利,现金流边际改善
1. 营收增长与利润巨亏并存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45亿元,同比增长30.75%,主要因南京紫金和旭府、镇江凤凰和颐居项目集中交付。但归母净利润为-1.79亿元,同比下降2430.5%,创近三年最大亏损。核心矛盾在于成本端压力加剧:
- 毛利率大幅下滑:毛利率从2023年的24.73%骤降至13.56%,主要因交付项目销售价格下跌(如镇江项目受区域市场低迷影响),叠加原材料成本上升。
- 非经常性损益贡献有限:全年非经常性损益仅13.14万元,较2023年的1883.87万元大幅减少,反映公司依赖一次性收益的模式难以为继。
2. 现金流改善但债务压力仍存
- 经营性现金流回正: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1.45亿元,同比增长153.91%,主要因预收购房款增加及工程款支付减少。但需注意,这一改善依赖项目集中交付,可持续性存疑。
- 债务结构优化有限:截至2024年末,总债务6.08亿元,其中短期债务2.71亿元(占比44.66%),货币资金9.91亿元,短期偿债能力尚可。但有息负债融资成本未披露,且长期债务占比上升(同比+62.07%),可能推高未来利息支出。
3. 资产质量隐忧
- 存货高企:存货金额达39.6亿元,占总资产53.3%,存货/营收比值高达469.35%,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约200%),存在较大减值风险。
- 应收账款激增:其他应收款同比增长842.08%至4494.63万元,主要因镇江项目预售监管资金增加,但资金回笼效率可能受项目销售进度制约。
二、业务分析:区域聚焦与项目风险并存
1. 项目交付与销售分化
- 南京核心项目支撑营收:紫金和旭府项目2024年签约金额5.01亿元,剩余7栋楼计划2025年6月交付,预计可贡献后续收入。该项目位于玄武区,地理位置优越,去化压力相对较小。
- 镇江项目拖累利润:凤凰和颐居项目虽交付18栋住宅,但全年签约金额仅2.11亿元,去化率不足20%,且销售均价低于预期,导致毛利率显著下滑。区域市场竞争激烈(如万科、融创等房企降价促销)是主因。
2. 土地储备与开发节奏
公司2024年无新增土储,在建项目仅3个(总建面50.51万平方米),主要分布在南京、镇江,土地储备货值约50亿元。这种聚焦长三角核心城市的策略虽降低风险,但也限制了规模扩张空间。对比同区域房企(如栖霞建设),凤凰股份的土储规模和布局密度明显不足。
三、行业环境:政策宽松与市场低迷博弈
1. 政策红利未完全释放
2024年房地产政策持续宽松,包括优化首付比例、房贷利率下调、部分城市取消限购等。但政策效果分化:南京等核心城市需求有所回暖(2024年新房成交量同比+12%),而镇江等三四线城市库存去化周期仍超18个月,价格承压。凤凰股份项目集中在南京(占比约60%),理论上可受益于核心城市复苏,但实际销售表现弱于预期。
2. 行业竞争加剧
头部房企(如保利、万科)通过降价促销抢占市场份额,2024年TOP10房企市占率提升至45%。凤凰股份作为区域性房企,在品牌溢价、融资成本等方面处于劣势,被迫以价换量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
四、风险与挑战
1. 盈利可持续性存疑
2025年计划交付项目较少(仅南京紫金和旭府剩余楼栋),若销售不及预期,营收可能同比下滑。此外,存货减值风险(尤其是镇江项目)可能进一步侵蚀利润。
2. 转型压力凸显
公司提出“文化地产”战略,但2024年无新增文化地产项目,苏州凤凰国际书城(公寓部分)销售数据未披露,转型成效未达预期。控股股东凤凰集团曾计划注入江苏银行股权,但因监管政策受阻,后续资产注入预期降温。
3. 现金流管理难度加大
2024年经营性现金流虽回正,但近三年均值仍为负,且货币资金较2023年减少37.52%,未来需平衡债务偿还、项目开发与转型投入的资金需求。
五、未来展望与建议
1. 短期策略
- 加快去化与回款:重点推动南京紫金和旭府剩余房源销售,通过促销活动(如首付分期、团购优惠)加速资金回笼。
- 优化债务结构:利用当前低利率环境,置换高成本债务,降低财务费用。
2. 长期战略
- 深耕核心城市:聚焦南京、苏州等长三角高能级城市,通过合作开发、收并购等方式补充土储,避免过度依赖单一项目。
- 探索差异化路径:依托控股股东文化资源,尝试文旅地产、城市更新等领域,提升产品附加值。例如,在南京老城区改造项目中融入文化元素,打造特色IP。
3. 投资者关注点
- 2025年中报业绩:重点关注南京项目交付进度及镇江项目去化情况,若净利润继续亏损,可能触发退市风险警示。
- 政策边际变化:关注南京、镇江等地购房补贴、公积金政策调整,这些将直接影响销售端表现。
- 资产注入动态:控股股东凤凰集团仍有资产整合预期,需跟踪其是否通过其他方式(如注入出版传媒资产)提升上市公司质量。
结论
凤凰股份2024年业绩反映了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期的典型特征:营收增长依赖项目交付,利润受市场下行和成本压力挤压。尽管现金流有所改善,但存货高企、区域市场分化及转型滞后构成长期风险。若公司能在2025年加快去化、优化债务结构并推进战略转型,有望逐步修复盈利能力;反之,可能陷入“增收不增利”的恶性循环。投资者需密切关注项目销售进度及政策风向变化,谨慎评估其投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