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说东鹏饮料是典型的草根逆袭。
老板林木勤,当年就是个打工仔,2003 年公司改制困难,他和二十多个兄弟直接凑了 430 万 all in,把公司接过来。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干出个 500ml 大瓶+低价的打法,对准的就是——咱们打工人的真实需求。
靠这个“狠抓细节、敢扛事”的风格,东鹏一步步干到了功能饮料老二。
它的护城河,就是下沉渠道:夫妻老婆店、小卖部、终端全覆盖,靠铺货打出来的壁垒。
缺点也明显:一句“累了困了喝红牛”,占据了用户心智,东鹏的其他产品始终跑不出来,这点跟农夫山泉的“多点开花”很不一样。
看财报,2025年中报收入 107 亿,同比+36%;销售费用 16.8 亿,同比+37%。很多人担心钱都砸广告了。
但我算了下,大概一瓶净赚 8 毛,这半年实际利润还多了约 5 亿。也就是说——广告砸得多,但销量给了正反馈。
关键问题来了:出海到底行不行?能不能打开第二曲线?
东南亚功能饮料市场 400 亿规模,每年还在涨。东鹏已经和印尼巨头合作,在越南、印尼建厂,能省运输费和关税。如果能复制国内打法,照 20% 净利率算,也能赚点钱。
但别忘了,红牛和 M-150 在那边是“国民饮料”,还有好多版本,东鹏现在就一条主线。优点在打法能复制,缺点在环境很难。
最后估值:现在 PE 33 倍,不便宜,也不算泡沫,属于中性偏乐观。
我的框架是:
悲观:份额 <3%,出海只是 PPT,股价容易掉。
中性:份额 5–8%,多加一成利润,股价 320–340 区间合理。
乐观:份额 ≥10%,第二曲线真的跑出来,股价能冲 370–400。
赌赢了,股价能破 400;赌输了,就只能守着国内那瓶 5 块钱的打工人续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