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为什么会关注教育,是因为2017年时帝都出现的一个redyellowblue事件,发现在一个教育资源如此充沛的地方尚有如此事件,可见供需是多么不平衡。而彼时人口出生率已经有所下降,全国在刺激二胎,也为后面大家对教育有了更多期待。当时全国铺天盖地的教培机构,然后配套的餐饮、影院等,家长带小孩去培训,然后就在周边消费,一个中小型商场可以说有超过一半是被教培带起来的。
所以当时很自然地去看了教培公司,在2020以前,教培还没被无序收缩的几年,本身教培就有抗通胀的属性,学费可以提前收,两家top2教培路线各有侧重竞争还不算激烈,各自安好,财报数据漂亮。但是当时已经是股价比较高的位置,所以从教培开始延伸,发现甚至比教培更好的,就是民办K12,当时的市场规模已经有千亿级,每年稳定扩学校、招生名额提前公布、相关费用也能提前测算,可以非常方便地把地产那套数楼盘的方式切换过来,这些都是可以快速反应,打好提前埋伏,甚至最终营收净利润测算相比地产还能更为接近,因为地产可以有烂wei喽,家里可不允许有烂wei娃,学费相比房价可低多了,但交了学费退学换学校的可不多,而一旦进了学校,中间转校的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学校的"产能"爬坡通常很快完成,而且是阶梯式的爬坡,通过每年招生来达成,不是那种工厂逐月扩产或者订单式驱动的,所以非常好分配时间,在每年招生简章公布前后集中精力去测算,平时跟踪一下研报就行,而且这些学校之间因为分布较稀散,很少形成直接竞争,像天立这种每年扩六七间学校还能高速爬坡,成实外和睿见这种面对本地公办传统强校在招生上也不遑多让,非常适合定期跟踪。
后来开始有一些相关的营转非新闻,发现K12与义务教育阶段还是有太多重合,逐渐往高教的方向走,然后就开始发现更广阔的天地,但难度也升级,K12大部分人都经历过,所以能比较快速了解,但高教很多是大专、职高,本科有但是少,专业分布也更广泛,筛选难度有所上升,还有那些原先教培在挣扎中走出的线下转线上,比如东方甄选的前身,当时小狼总是被大家寄予厚望。但人算不如天算,K12的火还是烧到高教,如何在营转非、VIE、关联交易与分红中取得平衡,比如$建桥教育(01525)$ 和科培就是VIE架构中,关联交易占比太大而有税务和zc风险(本身合规),中教前些年激进扩张导致后面增速赶不上,重演地产公司的那种高周转下的失速,再到后面就出现了各种骚操作,比如新高教被指通过表外支付藏匿招生佣金,宇华多次调整转股价条款占便宜却一边高溢价收购(收购价市盈率超20倍市场平均15倍左右)和贱卖(低于账面价值出售某学校),更有甚至出现被质疑“恶意违约”的绝望教育。
所以一度让人很失望,本身高教就是被市场错杀的行业,zc并没有限制甚至可以说支持,但在经历过当时的环境下的人也大多能提现到怕殃及池鱼的感受,只是那些骚操作过于骚,加上后面新冠,高教公司也沉寂了多年。
最近发现高教公司有反弹的迹象,典型的比如20250528周四这天,出现大面积的普涨,$宇华教育(06169)$ 12%,中教8.7%,建桥7.2%,新高教4%等等。盛极而衰,否极泰来,相信这里面是蕴含机会的,也需要注意有些公司虽然没有黑历史,但在经营策略上,可能有些失衡而失了先机的,比如为了获得更多招生名额而不断被迫扩张,其实"产能"爬坡跟不上的,还有那些以出国拿学位其实含金量不高,现在大家已经祛魅的。不过从公司筛选上,在前期可以先用一些白名单机制,比如过往没有太多黑历史且已经完成转营的,这里面$东软睿新集团(09616)$ 算是不错的,特别是IT行业的人应该比较清楚,有点思考乐那种充分发挥非高等教育人才(无贬低之意)、人尽其用的能力;后期等这股风再次吹起的时候,再启用黑名单,相当于把一些原先有一点小错但只是市场竞争下迫不得已的给纳入观测,但黑名单的一律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