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这波下跌,核心原因就四个字:产能过剩。具体来说:
下跌的四大主因:
1. 供给端疯狂扩产
前两年行业太火,企业扎堆建厂,导致多晶硅、硅片等上游环节产能直接翻倍。2025年上半年,多晶硅产量同比暴跌43.8%,硅片产量降了21.4%,但库存仍高企。价格直接崩到成本线以下——硅料从2024年初的5.81万元/吨跌到2025年的3.3万元/吨,全行业陷入亏损,31家A股光伏企业一季度净亏125.8亿元,亏损幅度比去年扩大274%。
2. 需求端增长乏力
国内虽然上半年抢装了212GW(同比+107%),但这是政策刺激下的短期行为,实际需求增长跟不上产能释放。出口更惨,2025年上半年组件出口额同比降了26%,硅片、组件出口量双降。欧洲、美国等海外市场还时不时搞贸易壁垒,进一步压缩空间。
3. 技术迭代冲击旧产能
行业从P型转向N型技术,TOPCon、HJT等新电池技术快速普及,导致旧产线贬值。比如N型硅片价格2024年暴跌50%,很多企业技改投入大但短期难见效,现金流压力陡增。
4. 低价内卷恶性循环
企业为了抢订单,组件价格一度跌破0.7元/W,比成本还低。这种自杀式竞争导致全行业利润蒸发,2025年一季度头部企业几乎全亏,小厂更是成片倒闭。
反弹的四大逻辑:
1. 产能出清接近尾声
头部企业开始主动减产:通威、大全能源停掉部分硅料产线,光伏玻璃企业集体减产30%。硅料、硅片价格在2024年底企稳,2025年6月后分别反弹20%、20.8%,库存逐步消化。
2. 政策组合拳发力
◦ 需求端:国家规划到2030年在三北地区新增253GW光伏治沙项目,仅多晶硅需求就达50.6万吨,相当于2025年上半年全国产量的85%。雅下水电工程(投资1.2万亿元)等大型项目也将配套光伏电站。
◦ 供给端:工信部出台新规提高产能门槛,淘汰高能耗落后产能,多晶硅综合能耗标准从10.5kgce/kg降至7.5kgce/kg,加速小厂出清。
3. 技术突破降本增效
TOPCon电池量产效率突破25.5%,非硅成本降至0.2元/W,接近PERC水平;BC电池效率达24.8%,溢价0.03-0.1元/W,成为高端市场首选。晶盛机电研发的EPD设备,能修复电池切割面损伤,提升TOPCon产品寿命,已获某TOP5电池厂10GW订单。
4. 估值与情绪修复
光伏ETF从2025年6月低点反弹13%,隆基、通威等龙头股价回升,但多数企业市盈率仍在10倍以下,处于历史低位。随着库存去化和政策见效,资金开始回流。
被错杀的三大龙头:
1. 隆基绿能:BC电池技术全球领先,2025年产能将达50GW,海外市场溢价显著。尽管上半年亏损,但研发投入超50亿元,技术护城河深厚。
2. 通威股份:多晶硅成本全球最低(45-48元/kg),一体化布局抵御周期波动,渔光互补项目提供稳定现金流。
3. 晶盛机电:硅片设备市占率超60%,碳化硅长晶设备市占率90%,2023年未完成合同282.58亿元,半导体业务占比提升至15%。
最看好晶盛机电的四大理由:
1. 硅片大尺寸化核心受益者
随着182/210大尺寸硅片渗透率超80%,企业需更换更高精度的切割、清洗设备。晶盛机电的单晶炉、切片机在隆基、中环等头部客户中市占率超70%,订单持续爆满。
2. 半导体设备第二增长曲线
碳化硅长晶设备全球市占率超90%,8英寸碳化硅衬底设备已通过英飞凌认证。2023年半导体设备未完成合同32.74亿元,随着比亚迪、蔚来等车企扩产,订单有望翻倍。
3. 技术壁垒高,盈利稳定
设备毛利率长期维持在40%以上,研发投入占比超8%,远高于行业平均。EPD设备、半导体级石英坩埚等新产品,进一步巩固技术领先性。
4. 行业复苏弹性最大
设备商在行业拐点初期最先受益:2024年12月硅片价格反弹后,晶盛机电订单环比增长30%。预计2025年净利润同比增50%,市盈率有望修复至25倍。
结论:
光伏这轮下跌本质是产能过剩引发的戴维斯双杀,但政策引导、技术进步和产能出清正在扭转局面。晶盛机电作为设备龙头,兼具硅片升级和半导体突破双重逻辑,在行业复苏中将率先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