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元的伊利,朋友守了近五年:是价值投资,还是跟自己死磕?
我有个朋友,拿着42元入手的伊利股票,一守就快五年了。
这话真不是夸张,整整五年光景,他的持仓几乎没怎么动过。有时候他打开股票账户,扫一眼那几乎没变化的数值,又会默默关掉页面——那种感觉,就像去探望ICU里的亲人,屏幕上的“心电图”(股价走势)波澜不惊,没有回暖的迹象,可心里始终存着念想,压根没法“拔管”放弃。
当初入手时,他想得特别实在:伊利是国民级品牌,妥妥的大白马股,自己天天都喝他家的牛奶,觉得这股票稳得很,买了就当变相存钱,等以后养老用。
可谁能想到,如今的情况完全反过来了——不是股票帮他“存钱养老”,反倒快把他给“熬老”了。
五年啊,足够一个牙牙学语的小孩长成能跑能跳、甚至会帮家里打酱油的模样,可我朋友投进去的本金,至今还套在当初的高位上,像站在高高的山岗上,吹着“套牢”的冷风。
有时候他自己都恍惚:我这到底是在坚持所谓的价值投资,还是在无意间演了一场行为艺术?要是给这场“艺术”定个主题,大概就是“一个普通人跟自己死磕的极限究竟有多少”。
到了现在,他早就不奢求能回本了。只是偶尔会忍不住想问一句:那些和他一样,还守在伊利“山顶”的朋友们,你们……还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