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价不具备持续大涨的底层逻辑——“外锂”,“内锂”?锂是你的锂?锂是谁的锂?(深度剖析文,供抛砖引玉

用户头像
股顽家
 · 贵州  

锂价不具备持续大涨的底层逻辑——“外锂”,“内锂”?锂是你的锂?锂是谁的锂?(深度剖析文,供抛砖引玉)

1,“外锂”,“内锂”?——中国新能源锂电车“外锂”/“内锂”占比是增加还是减少了?

2,南美“锂三角”供应占比,成本;盐湖锂/矿山锂成本比;天齐锂业的锂产中澳锂/国内锂占比?

3,锂价大涨的对手盘是锂电车与锂电池厂,中国作为全球第一锂矿消耗国,锂价若持续大涨,利好谁?利空谁?

4,最关键的是,N年内锂电车本身会否存在技术迭代?

这次不谈电解液和隔膜,直接谈锂电池本身——不看好任何一个与电解液、隔膜相关的标的,锂电池本身也可以商榷一下。

股友:钠的物理特性决定了永远无法取代锂,这就像铁和铝永远无法取代铜一样的道理,我不否认,文艺点说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

然,科技不是文学——

钠的地壳储量是锂的423倍,碳酸钠价格仅为碳酸锂的3%,钠比锂便宜423倍。成本自不必说,发布会宁德二代钠电池可在-40℃正常放电,容量保持率超80%,碾压锂电池在低温下的表现,同时超级快充,且针刺、挤压、锯子锯都无起火、无爆炸。

顽哥认为上市公司最大的风险除了造假与掏空这些非经营性风险外,真正最致命的风险就是技术迭代。

技术更新迭代太快,一旦取得革命性突破,原来所有的投资、产能、库存全部作废,关键是技术上差一步,没有提前布局,还要丢失市场份额,完全是毁灭性的打击。

记得大约6年多前锂电车产业链风头正劲的时候,同车的球友撰文阐明,基于污染、环保与安全因素,叠加固态电池挤出效应预期,不看好任何一个与电解液相关的标的,比如恩捷股份天赐材料杉杉股份新宙邦多氟多江苏国泰等,恰好恩捷股份当时是我仓位里的圣斗士,也带来过较为可观的收益。

阅后深以为然,于是在事后看来较高的位置全部清仓,否则持有至今损失巨大。

当固态电池(钠电池)大概率成为天选之子,电解液、隔膜相关产业链日渐式微不是常识么?

不要机械理解PE,要动态地看待和分析PE。被技术迭代所淘汰的行业与个股,动态PE的恶化往往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一个温水煮青蛙的过程。

新能源叠加智驾是电动车的关键卖点(由于可靠性尚待提升,目前不是太看好),但这一切都得以安全为前提,小米汽车安全也必须做好,否则小米集团大跌市值损失不小。

锂电车目前还在拼投资、拼规模、拼价格、拼政策、拼补贴,归根到底还是拼成本,尤其是锂电车,对锂、镍、钴、铜等资源的依赖还是比较严重。凡是拼成本、拼资源的“内卷型”行业都不是硬科技、黑科技。

除此以外,风、光、锂电车都存在一个技术迭代引发的系统性风险。以光伏为例,三大龙头隆基绿能通威股份晶科能源等为争取技术领先优势并进一步抢占市场份额打的不可开交;锂能、锂电、锂矿(碳酸锂、氢氧化锂之天齐锂业赣锋锂业)价格大趋势是下行(且南美“锂三角”占据超大份额),出货放量期货价格仅为反弹;且技术迭代明显没有完成,这才是值得高度重视和警惕的系统性风险。

当固态电池(钠电池)大概率成为天选之子,电解液、隔膜(大多数固态电池不用隔膜)相关产业链日渐式微不是常识么?

顽哥甚至对锂电(车)本身是否存在技术迭代的风险都持高度警惕态度。且不说铝电池,那个可能有点玄乎,但钠电池是眼跟前的事吧?。。

顽哥再次提醒高度警惕技术迭代对某些行业与个股带来的毁灭性风险!

当历史转身离去的时候,是不会回头说“再见”的!

$天齐锂业(SZ002466)$ $中矿资源(SZ002738)$ $盐湖股份(SZ000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