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头像
花花牛2016
 · 福建  

$永鼎股份(SH600105)$
永鼎股份:掌控核聚变核心材料的“卖铲人”,十月利好集中爆发!
高温超导带材在核聚变装置中价值占比高达15%-25%,永鼎股份已在国内主流聚变项目中实现批量供货。
在全球能源革命浪潮下,可控核聚变作为终极能源解决方案正从实验室走向现实。永鼎股份通过旗下子公司东部超导,深耕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研发,其产品已成为托卡马克装置磁体绕制的核心材料。
随着10月多项利好集中释放,这家在核聚变领域布局十余年的企业正迎来关键转折点。
01 产业地位:不直接造聚变装置,却是不可或缺的材料基石
永鼎股份在核聚变领域的独特定位在于——它不做整机,而是专注提供关键基础材料。这种“卖铲人”的角色使其在产业链中具有不可替代性。
根据调研数据,高温超导材料在可控核聚变装置整体价值中占比约为15%-25%。磁体在托卡马克装置中价值占比40%-50%,而超导材料作为磁体核心,在磁体中又占40%-50%的价值。
公司的技术壁垒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长达十余年的研发积累、全球稀缺的规模化生产能力、以及独特的MOCVD技术路线在长丝应用中的优势。目前全球能够规模化生产超导材料的企业极少,国内批量化供货厂商不超过几家。
永鼎股份的超导带材已通过EAST核聚变实验装置、星环聚能SUNIST-2等项目的性能验证,并获得新奥能源、江西联创等聚变企业的订单。
02 技术实力:从第一代到第二代,量产良率已突破90%
永鼎股份的技术演进经历了从第一代到第二代高温超导带质的飞跃。公司目前主力产品为第二代高温超导(YBCO/REBCO)带材,采用国内独有的IBAD(离子束辅助沉积)+MOCVD技术路线。
这一技术路线使其在磁通钉扎技术方面具有优势,能够提升带材在高磁场下的载流能力,满足核聚变装置对强磁场下材料性能的严苛要求。
最令人瞩目的是,公司已将超导带材的良率提升至90%以上,并成功应用于国内首条高温超导低压直流电缆(苏州投运项目)。
2023年,其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开始商业化供货,标志着公司从研发向产业化迈出关键一步。目前公司产能已达2000多公里,计划2025年底形成5000公里产能,长期目标为1.8-2万公里。
03 行业领袖:段旭如与20-30年商业化路径
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聚变堆核电站技术分领域首席专家段旭如指出,中国核聚变技术已从过去的跟跑到并跑,部分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段旭如看来,实现聚变能源应用需要遵循“实验堆—示范堆—商用堆”的客观规律。他预计再经过20到30年,“人造太阳”将为人类提供低碳、高效、安全的新型能源。
段旭如特别强调人工智能与核聚变融合的趋势。AI已应用于等离子体运行监测、控制及不稳定性预测等研究,如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开发的人工智能模型可提前300毫秒预测撕裂模不稳定性。
对于中国聚变发展路径,段旭如建议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统筹布局,协调好现有优势力量与资源,集中力量协同攻关聚变堆关键技术。
04 十月利好:全球会议与项目突破催化板块行情
全球顶级会议即将召开
第30次原子能机构聚变能会议将于2025年10月13日召开。作为全球顶级的聚变能论坛,会议可能强化市场对聚变产业落地的预期。
这一会议将汇集全球聚变领域顶尖专家和政策制定者,讨论技术进展和产业化路径,往往成为板块行情的重要催化剂。
BEST项目取得关键突破
10月1日,位于合肥的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杜瓦底座成功安装。这个直径约18米、重400余吨的国内聚变领域最大真空部件就位,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建设进入新阶段。
BEST装置采用紧凑高场超导托卡马克技术路线,将首次在国际上演示核聚变发电,预计两年后建成,2030年有望通过核聚变点亮第一盏灯。
政策支持持续加码
2025年9月,《原子能法》首次明确支持受控热核聚变研发,为产业提供法律保障。
国家已将聚变项目纳入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机制,国务院国资委联合七部委发布新政,明确将核聚变列入 “未来能源唯一方向” ,要求设立千亿级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重点支持。
05 风险与机遇:业绩贡献有限,但未来空间巨大
尽管技术储备领先,但永鼎股份在核聚变领域的商业化仍处于早期阶段。2023年东部超导营收占比不足1%,且处于亏损状态。
公司整体毛利率仅17.96%(2024年三季报),超导业务盈利性仍依赖政策补贴。主要风险包括技术成熟度低(可控核聚变距商用发电至少需10-20年)、市场竞争加剧及研发投入持续较大可能影响短期盈利。
然而,一旦核聚变商业化超预期实现,永鼎股份将成为万亿级市场中首个实现材料端突破的受益者。公司正通过三大策略构建护城河:持续研发第三代超导材料、依托成熟业务现金流反哺超导研发、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供应链。
随着10月13日全球聚变能会议召开以及BEST项目进展顺利,资本市场对核聚变板块关注度将持续升温。永鼎股份作为国内少数能量产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的企业,已卡位核聚变产业链最核心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