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芯微(SH603893)$ $兆易创新(SH603986)$ $养元饮品(SH603156)$
存储龙头公司专家交流-定制化存储(3D DRAM、CUBE)难点、空间、大客户进展
要点
各大下游定制化存储应用情况分析(机器人、手机、云端、PC、汽车等)。 公司方案相较于台资企业方案优势分析。
3D DRAM方案技术上限在哪里。 公司3D DRAM产品盈利能力。
公司晶圆战略合作方情况。
一、各大下游定制化存储应用情况分析
总结:
1、进展最快的是瑞芯微(机器人领域),其他应用领域也在推进,ai终端、ai手机、aipc等,26年手机端落地机会在50%以上(小米、高通方案,华为方案进展快一点),云端落地机会在50%以下(阿里概率更大,技术能力、投资、重视程度分析),但这两个都是有可能的。 2、总量看,26年考虑手机厂增量小几百万GB,考虑云厂增量更多(单芯片对应需求量为手机端10倍),到但手机、云厂落地概率低一些。公司在各下游定制化存储中占据绝对领先地位。 3、公司下游客户导入的最佳途径是通过平台,目前有几十家平台在适配(包括Intel、AMD、寒武纪、瑞芯微等),合作非常广泛,每个平台产品需要定制化,主要的挑战也在于平台端的定制和适配,需要投入较多的资源和人力。公司优先云厂(尤其是海外云厂)适配。 4、端侧AI最主要的是高带宽、低功耗,容量不是核心。
1、机器人
目前进展最快的是瑞芯微,据传订单量在几十万片级别,这个数字并不夸张,机器人应用是有可能的,今年(2025年)底或明年(2026年)初就有机会交付,预计明年(2026年)会进入量产,今年(2025年)可能只会有少量交付。
瑞芯微合作这款产品,大概每片对应到公司产品的价值是多少?
公司曾给过一个指引,目前来看每Gbyte的量产价格大约在五美元上下,这个数字比较合理。以RK1822为例,内置5Gbyte,对应价值约25美元,如果是2.5Gbyte,则大约十几美元。
2、手机
手机本身的容量需求还是LPDDR5做,和基带绑定就好了,AI带来新的需求,要求高带宽、低功耗,新增存储容量几GB就够了,这部分通过NPU+定制化存储模组来实现。LPDDR5只有不到10G带宽,定制化存储可以实现几百G带宽。
新增定制化存储增量成本?成本是否能跑通?
按照5G测算(大概目前主流容量的一半),5美金/G,新增25美金左右。成本有增加,但是AI处理能力提升、安全性提升、对网络依赖度下降,能够做的事情更多。
这种方案是否需要分立NPU?现在分立NPU进展如何?
需要分立NPU,不是很成熟。现在有两套方案,高通、小米方案和其他方案,手机方案去年底到现在也大半年了,还没有落地,就是因为难度确实还是有的。
高通、小米、公司一起在做这套方案吗?
可以这么认为,实际更复杂一些,要和ARM合作,确保架构能够跑通,然后要对接高通平台,小米只是最终用户。最早推动项目的是手机厂商,他们主导方案的选择。
现在预期是说明年(2026年)会有比较明显的进展吗?
原本今年(2025年)计划实现落地,但目前来看进度有所延后。预计今年底或明年上半年会有较大机会取得明显进展。
公司现在跟华为的进展到什么程度?华为这边应该是台湾的友商也在出方案?之前说华为年底Mate80s要用定制化存储的方案,是吗?
这方面的信息还不够清晰,推进中,还没有进入量产阶段,甚至样品机也未正式推出。在手机端生态上,这类项目推进都比较困难。 华为mate80s目前没有确定的消息,只是计划中。
手机方向上解决端侧AI问题还有别的竞争方案吗?其他方案和定制化存储方案的比较?
有的,定制化存储方案(公司方案、台资cube方案)都是基于利基DRAM(DDR4),大厂在探索基于LPDDR6的方案增加带宽。首先产品比较晚,还在规划中,至少要一年以后吧,26年底能出样品就不错了,有的客户25年就想做出来,26年就想卖,其次做出来是不是就比定制化存储的方案更好不好说。
理论上我们用的是DDR4,原厂用DDR6或LPDDR6,代际差距明显,为什么他们的方案没有比我们更有优势?
从实现方式来看,他们做的是平面或颗粒型,而公司的产品采用3D形态。正是因为采用了3D形态,低制程、低代际的技术也能做到比LPDDR6更强的性能。通过先进封装技术,极大地扩展了带宽,同时有效控制了功耗。在AI应用中,最关键的不是技术本身有多先进,而是带宽越大越好,功耗越低越好。容量虽然也需要考虑,但并不是首要因素,当然成本也与容量相关。因此,技术参数并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
原厂不能采用3D的方案吗?他们会不会也进入这个领域?
目前原厂连HBM都还没有实现如此大的规模,这是一个突然出现的新利基市场,如果他们要转向这块领域,也需要投入人力和时间。国内这边已经花了很多年时间,2018年、2019年就开始布局了。
3、云端
3DDRAM方案做云端可行性有多高?现在仅仅是因为HBM可能要被禁,因此定制化存储方案被关注到,还是说3DDRAM方案在云端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多种因素都有影响。国内HBM来源受限,国外产品进不来,国产供应也有限。3DDRAM不是在训练端替代HBM,这部分替代不了,现在考虑的机会是在推理方面。HBM要往上做,现在很多原厂出于经济性考虑,不做HBM2、HBM2产品了,但是仍然有这部分需求,因此给公司腾出了空间。
成本上公司产品和HBM2、HBM2E相比会有优势吗?
公司产品的成本会略低一些,确实有一定优势,但这并不是最主要的。在手机等终端产品上,功耗和成本非常敏感,但对于大型训练卡或推理卡来说,成本不是首要考虑,方案本身更重要。
四个主要的主流云厂,阿里、华为云、腾讯、百度,公司产品与他们合作的推进情况怎么样?
目前阿里的进展稍快一些,华为云也比较积极,腾讯和百度的进度相对慢一些,大致是这样的顺序。
公司跟阿里和华为云的合作能具体展开一下吗?
目前合作刚刚起步,相关信息还不方便公开。目前主要是提供类似HBM2E的产品模组,这是当前的工作方向。
公司与寒武纪等公司是否也有类似的合作、合作的内容和方向有哪些?
与这些公司不仅有合作,合作内容也非常广泛。硬件合作方很多,因为公司是方案方,硬件合作的机会非常多。
公司与字节跳动合作情况?
较早就合作,第一代产品有权有合作,但是进展一般,边缘推理项目没能落地,优先级就较低了。现在很多项目,优先云端项目,其中更又优先海外云端项目。
google、meta等也在进行评估,最近他的沟通非常频繁,大家都在讨论可能性,需要现场进一步沟通。
海外端云主要是什么项目?
google、meta等也在进行评估,最近他的沟通非常频繁,大家都在讨论可能性,需要现场进一步沟通。海外HBM不受限,为什么也要考虑定制化存储方案?
4、车企
目前有一些进展,像小米、理想等新兴车厂推进较快。车厂合作主要看看具体应用位置,座舱相关的进展更快,因为模型较小,主要用于语言模型,智驾相关的模型越大,要求也更甚。虽然在当前年期末必然实现完全生产,只会有少量机会。车辆上是否采用HBM、GDDR和LPDR等方案还在比较中,存在多种选择。
5、PC
PC领域也在推进合作,像高通、Intel、AMD等平台都配合和合作项目。
从下游应用角度看,明年手机、汽车、机器人等大概用量如何(GB量)?
粗略的拍,瑞芯微30万颗乘以每颗5GB,150万GB,这是下限,往上看,手机没有提几十万甚至百万度每级,每级手机5B,再往云端,手机基础上放大十倍。
公司方家在每个下游应用领域上市率如何?
没有对手。台湾方案在端侧差很多,他们的目标是做一些watch、IOT的小东西,但他们功能也不是很
用销到制的几个应用基本都在5左右。5C不是只能装7GB的模型?不会会不太了?容量可以扩展。
容量可以扩展。推理卡也可以扩展容量。对于A处理来说,带宽才是最核心的参数,是首要考虑的结果。
二、定制化存储产品(公司的3DRAM,台资企业的cube),公司相较于台资企业优势有哪些?
1、制定化销售产品(公司的3DRAM,台资企业的cube),公司相较于台资企业优势有哪些?
要输和memory位置:公司要逻辑片纹在memory被划见,间接光台,美资每月靠近最佳面板,性能更好,散热是个考验。
3、功能:公司长期按平均技术均为每半年的大小。
4、产能支持,公司战略合作作为产能每月有三万几张,接近美光,台资每月只有几万片。
5、带宽:公司最新至少做到500G,0.5T,台资最高是0.25T。公司产品带宽约为台资产品的2倍,这对云端应用尤其重要。
6、公司产品可以实现HBM2E级别,台资达不到HBM2E级别。
看正和南亚科前定制化存储方面进行如何?
君正知乏DRAM技术,更侧重逻辑上的东西,投入较晚。南亚科投入也不多,主业很好,没有太大压力。
三、3D DRAM产品的上限如何理解?(堆叠层级)带宽、容量)
目前公司已实现其八层,已经选择,重工会上不止八层,空台做到几层不是很清楚。
公司和台资都是用的DDR4来做,每层容量稍微受限一些,公司台数里要稍微受限,公司的产品每层是2g5byte/1.25gxy/1.25g细胞,这样以八层的话是十几GB,单层12GB或者24GB。由于采用wafer-on-wafer技术,容量扩展不受传统封装限制,未来仍有提升空间。
公司、台资企业目前采用DDR4而未使用DDR5及以上技术,原因是什么?
目前无论公司还是台湾企业都未掌握DDR5技术。公司自身也没有DDR5,若需要使用依赖战略合作,但目前还不成熟。
四、公司3D DRAM产品盈利能力
目前来看,虽然没有绝对值,但毛利率还比现有标准,现在普通产品已经有30%左右的毛利率,3D DDR 40%到50%是有可能的。难点在于封装成本和良率,封装环节的良率不高会影响毛利率。
五、兆易和青云科技、光宇之间是如何分工的?
青云其实就是兆易的全资子公司,可以理解为兆易做特殊产品的专有团队或控股子公司。光宇则不同,是和原共同投资的公司,双方各占约15%的股份,是合作关系。
六、战略合作方
上游供应商方面,目前主要是战性合作方给我们供DDR4吗?我们还有其他供应商吗?
短期内主要还是依靠战略合作作为绝对,你没有考虑其他供应来源,但需要考虑其他供应来源,所以可能是足够的。
最近DDR4涨价,我们的3D DRAM产品涨幅化都会大于上游吗?还是会顺延。
涨价是比例的,因为晶圆都是来自战略合作方,价格调整也是同步的。
战略合作方在HBM领域有进展吗?
战略合作方合作可以做HBM2E和HBM2E、HBM3和HBM3E等主流产品,但具体是否已经量产或进展如何,官方信息有限。
战略合作方在合肥、HBM2E、HBM3和HBM3E等主流产品,但具体是否已经量产或进展如何?
合肥有两个厂,一厂已满产,规划产能12.5万片,实际约10万片,良率不错,主要生产DDR4和LPDDR4,二厂产能约5万到8万片,主要生产DDR5和LPDDR5。北京有两个厂,总产能约10万片。两个厂合计约25到27万片。上海的情况不太清楚,无法提供具体信息。
上述数据是扩产到今年底的情况,目前产能约27万片,接近美光的水平。美光约为30万片,战略合作方为30万片已经非常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