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在卡夫亨氏的投资亏了还是赚了

用户头像
柴孝伟
 · 河南  

这笔投资确实面临显著的账面亏损,但关于“赚了几十亿”的说法也有其依据,这主要源于对投资收益的不同理解维度。以下是基于事实和财务分析的详细解释:
一、账面亏损的核心原因
1. 估值泡沫与战略失误
伯克希尔·哈撒韦(巴菲特旗下公司)在2015年亨氏与卡夫合并时追加投资,总持股比例达约27%,初始投入约98亿美元。然而,这笔交易存在两大根本性问题:
过高的收购溢价:合并时对卡夫的估值远超实际价值(例如商誉占比过高),导致后续业绩无法支撑股价。巴菲特本人也多次承认:“我们为收购卡夫支付了过高的价格”,并坦言对公司业务的竞争格局和成本控制挑战判断失误。
行业结构性变化:消费者偏好转向更健康、新鲜、低价的食品(如自有品牌崛起),而卡夫亨氏依赖传统加工食品(如奶酪、番茄酱),市场份额被侵蚀,增长乏力。股价从合并初期的峰值暴跌超60%,同期标普500指数涨幅超200%,机会成本极高。
2. 持续的减值计提加剧亏损
由于业务恶化和资产贬值,伯克希尔已对该投资多次计提巨额商誉减值损失:
2019年计提约30亿美元;
2025年第二季度再计提约50亿美元税前减值,导致投资账面价值大幅缩水。截至2025年6月底,持股账面价值降至84亿美元,远低于初始成本和公允价值。这意味着从会计和资产价值角度,伯克希尔持有的卡夫亨氏股权价值已显著受损。
二、“赚了几十亿”说法的来源:股息收益与优先股利润
尽管存在账面亏损,但“赚了几十亿”的说法主要基于以下两个现金流维度:
1. 普通股股息收入覆盖部分成本
卡夫亨氏作为传统消费品公司,历史上维持了较高的股息支付率(尽管近年因财务压力有所下调)。伯克希尔从2015年至2024年累计获得约62.32亿美元的普通股股息。若扣除约7.35%的企业所得税(美国税法对股息的优惠税率),税后收益约57.74亿美元,相当于收回原始投资成本的59%左右。这部分现金分红确实为伯克希尔带来了实际收益,缓解了亏损压力。
2. 优先股投资的资本利得
巴菲特早期(2013年收购亨氏时)投资了优先股+认股权证组合,这部分收益独立于普通股亏损:
优先股股息收益:持有期间获得股息约21.6亿美元,赎回时还有3.2亿美元溢价;
认股权证行权收益:以极低成本(46万美元)获得2000万股普通股,按当前股价计算价值显著高于成本。
综合来看,优先股相关收益总计约31.27亿美元(3年内收益率约39%)。这部分现金回报与股息共同构成了所谓的“赚了几十亿”。
三、为什么两种说法并存?关键在于视角差异
1. 账面亏损 vs. 现金回报
账面亏损(会计/资产价值角度):股价下跌、减值计提直接反映股权实际价值缩水,伯克希尔多次承认这笔投资是失败的。若现在出售持股,亏损将成为实际损失。
现金收益(现金流角度):股息和优先股利润是已实现或可确定的现金流入,部分覆盖了投资成本。例如,仅普通股股息已接近收回60%本金,即使持股不卖,股息持续提供现金流。
2. 长期持有 vs. 机会成本
巴菲特坚持持有卡夫亨氏股份,部分原因是其股息税收优惠(美国税法允许对权益法核算股息减免80%税,实际税率仅4.2%)及“现金奶牛”属性。但他也承认:若时光倒流,宁愿将资金投向别处(如机会成本更高的科技股等)。市场争议在于,这些现金收益是否足以抵消错失其他投资机会的损失及资产贬值风险。
四、总结:亏损事实明确,但收益解释合理
确实亏钱了:从股权账面价值(股价、资产减值)和长期投资回报(显著低于市场平均)来看,伯克希尔在卡夫亨氏的投资是失败的,巴菲特本人也多次公开承认错误。
赚了几十亿有依据:这主要指股息收入(普通股分红)和优先股资本利得(分红+溢价)带来的实际现金流入,合计约优先股31亿+普通股股息62亿=约93亿美元收益。这些现金流覆盖了部分成本,但不足以扭转整体投资失败的定性。
投资者的启示
1. 股息≠总收益:高股息可能掩盖资产贬值风险,需结合股价和业务基本面综合评估。
2. 账面亏损 vs. 实际亏损:持有不卖可不确认损失,但价值缩水仍是事实;巴菲特选择持有更多是策略权衡而非投资成功。
3. 警惕商誉陷阱:高溢价收购往往埋下减值隐患,传统行业转型挑战需充分评估。
巴菲特的卡夫亨氏案例成为经典反面教材——好公司若买价过高,或行业趋势误判,也会沦为糟糕投资。这正是他强调“安全边际”和深入行业研究的核心原因。
(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