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户最坚固的信念之一,是“国资背景的企业不会出事”。在上海石化(600688)身上,这种信念几乎成了最后的心理防线。
但市场不是血统论,它只认盈利能力和现金流。
一、国资并非护身符
“国资控股”意味着控股方属于国家体系,但不意味着公司在市场上能获得特权盈利。监管不会为股价兜底,财政不会为经营亏损买单。
事实上,A股中已有不少国资企业长期低迷,甚至走到ST边缘。它们没有退市,不是因为优秀,而是因为还撑得起报表的体面——但体面不是成长。
二、上海石化的现实处境
上半年净亏4.62亿元,主营收入下降近一成。应收账款上升,现金流承压。炼化板块毛利率持续走低,化工产品价格下行。国资背景无法改变产业周期,也无法替它卖出产品。
当利润表在流血,股东是谁已经变得无关紧要。
三、“不会ST”的错觉
散户常说:国企不会退市。没错,从制度上它更有生存空间。但那并不等于“投资价值”。
一个不退市、也不成长的公司,只会在时间里稀释持有者的希望。资金沉睡在这样的票里,不会暴雷,却会慢性蒸发。
真正的风险,不是退市那天的公告,而是漫长的价值流失——在股价无声的横盘和资金的无感耗损中完成。
四、理性看待“国资信仰”
国资能带来治理稳定、融资便利,但不能代替商业竞争。
上海石化所在的炼化行业已步入结构性衰退,新能源替代和供需过剩是不可逆的现实。再强的股东背景,也改变不了行业格局。
结语
国资不是护身符,而是一层滤镜。它让风险看上去温和,却从未消失。
上海石化的问题,不是能否活下去,而是活着还有什么价值。
国资背景但被ST/退市的案例
*ST上普 实际控制人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资委)持股50%。 在2019年宣布退市。公司多年扣非净利润持续亏损,连续11年都在赔钱。
*ST锦港 属于央国企市值管理下的公司。央/国企背景。 被公告将被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2025年5月停牌,因虚增利润、财务问题等被追责。
*ST巴安 虽非完全央企控制,但国资/地方国资有入股参股的背景(比如山东高创建设投资集团曾入股)。 巴安在2024年被摘牌退市,市值低且连续亏损。
*ST天成 公告中实控人变更为沧州市国资委(地方国资参与)。 股票已触及交易类退市指标(如股价长期低于面值等),有退市风险。
诸如此类上市公司还有很多,可自信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