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场对有色板块的关注度上来了,任何与“巨额理财”“内控缺陷”“监管立案”相关的字眼都会迅速被放大。那篇题为《白银有色烂账在哪?》的文章(来源:新浪财经)把一堆事实、传闻和监管过程混在一起,写成了一张“黑名单”。我把它拆成几条典型结论来逐一澄清——既不为公司洗白,也不接受没有证据的推断。
(注:下文所列事实基于公司公告与公开媒体报道;监管已介入的事项应以监管最终结论为准。新浪原文见其报道)。
一、关于“30亿元理财长期未收回且被隐瞒”的断言:事实与结论要分清
事实:公开监管文件和媒体报道显示,白银有色在2017–2018 年间确有购买合计约30亿元的理财产品,部分在2019 年出现未按期收回状况,相关本金与收益在2024年12月已被收回或有后续处理记录;监管已就信息披露形式与完整性向公司立案调查/出具事先告知书。
为什么这不能直接等同于“利益输送”或“烂账”?
1. 监管立案 ≠ 既定事实认定。 立案是调查程序的启动。是否构成违法、责任由谁承担,需要监管结论与司法程序证明。现在把“立案”直接写成“涉嫌利益输送成立”,属于倒果为因。
2. 信息披露的责任主体与程序性差异需厘清。 媒体有理由质疑披露不充分,但公司在年报中披露了相应余额数据(即公司并非完全无披露),关键争点在于“是否应披露更详细的逾期说明与关联方线索”。这是监管调查重点,而非媒体能提前判定的“事实”。
结论:对“重大遗漏”的指控目前属于监管程序范畴,媒体应把“调查中/被问询/事先告知书”与“已证实的违法事实”区分开来,而不是用“重大指控”来吸引流量并提前下结论。
二、关于“内控频坏、被内部人掏空”的断言:有案可循,但不能泛化为“公司被掏空”
事实:公司披露并在监管问询回复中承认,曾发生阴极铜被侵占(涉案约1.57亿元)、锌锭被盗与多发货额与货款不符(差额约3.88亿元)等事件;公司随后配合司法调查并对财务报表进行追溯更正,且披露了相关预计负债与损失计提。
但注意两点:
1. 涉案主体并非全部等同于公司管理层系统性掏空。 公开披露显示,部分案件涉及外部第三方与个别业务人员合谋或伪造单据,公安与纪检介入并采取留置或刑事措施——这是刑事案件处理流程,而不是自动等同于“公司整体被掏空”。公司已配合侦查并采取补救(追偿、诉讼、加强仓储与盘点制度等)。
2. 公司进行了会计差错更正并披露追溯调整。 会计差错更正本身表明公司在整改并补披露;监管随后对相关责任人采取了通报/问责措施,这恰恰是法治和监管起作用的表现,而不是“无法挽回”的铁证。
结论:确有内控缺陷与刑事案件发生,这是严重问题,需要问责与改进;但从“个案—追责—补救”到贸然写成“被内部人掏空”、把公司标签化,是逻辑跳跃且对投资者并无建设性。
三、关于“股价被赛道炒作、估值被透支”的论断:方法论问题比单句更重要
原文用静态/动态市盈率与同行对比来说明“被透支”。问题在于:
许多同行公司在统计口径上有负EPS、会计口径调整或一次性项目,直接用单一静态PE比对会产生很大误差。
白银有色近年的利润波动受会计差错更正、一次性计提与刑事案件相关损失影响,短期PE指标容易被扭曲。
实事求是的做法是:在判断估值是否合理时,应结合调整后净利润、经营现金流、主营业务毛利率与订单/产能可见度来判断,而不是仅以表面PE做结论(原文忽视了这一方法论限制)。(原文对PE的引用见其报道)
四、关于“大股东质押高、公司无实控人易被掏空”的论点:事实是风险信号,但非必然结论
事实:第一大股东中信国安实业持股约30.39%,其所持股份大部分确有质押(报告披露显示累计质押数近该持股的98.56%)。这是公开可查的事实。
但解读时应注意:
质押的“缘由”很重要:公告里提到相关质押与法院裁定的重整计划、债务安排有关(具有法律/重整背景),并非简单等同于“急于套现私吞公司资产”。
质押确属风险点:确实需要关注(若股价大幅下跌可能触发强平),但把它等同于“内部人掏空”仍缺乏直接证据。结论应是“警惕+观察”,而不是恐慌式推断。
五、对媒体论断的总体评判:应还原监管程序、证据链与公司补救事实
那篇文章把“监管立案、历史事项、公司账面调整”与“利益输送/掏空”直接等号化,存在以下问题:
1. 程序性事实与最终认定被混淆。立案/问询/事先告知书是程序性节点,不是最终有罪判定。
2. 个案事实被泛化为公司“整体烂账”的情绪结论,忽视了公司已经披露的追溯更正、司法配合与内部整改(如推行SAP、加强盘点与仓储控制等披露举措)。
3. 推断责任主体与动机时缺少证据链。监督机关、司法机关会循证处理;媒体应等待或基于更确凿证据呈现推断,而不是以可能性作断言。
六、给投资者与舆论监督者的务实建议(把焦虑变成核验清单)
对这类复杂案件,建议把“情绪”和“证据”分开,关注下列可验证的事项:
1. 监管结论:关注证监会/地方证监局最终处罚决定与事实认定(事先告知书→行政处罚决定)。
2. 司法进展与判决:阴极铜、锌锭等案件的司法判决与赔偿执行情况(是否有追回、对涉案人刑事判决)。
3. 财务修正的后续披露:公司会计差错更正后的恢复情况、内控整改后的独立审计/审阅意见。
4. 大股东质押的动态:关注质押解除/补充质押或回购等操作的公告(影响流动性风险)。
5. 经营端的可见度(最关键):德福铜箔、厂坝矿业、长通电缆等子公司订单与现金回收节奏——如果经营端恢复且现金流改善,许多担忧会变成周期性问题。
结语:别把“怀疑”包装成“结论”——让监管给出结论,让市场以事实定价
我理解市场对“烂账”“内幕交易”“被掏空”这类词的敏感——这些词能迅速放大恐惧,也会伤害那些真正靠基本面经营的企业。对白银有色,公开信息显示公司确实存在严肃的问题:信息披露瑕疵、个别内控失守与刑事案件、会计差错更正、以及大额质押。监管在查、司法在办,公司也在做披露与整改。把“疑点”变成“定论”,既不负责任也无助于投资判断。
如果你是散户或社区发帖者:建议用“事实+追问”的方式发声——列出已证实的公告链接,提几个可供监督的问题(比如:理财资金的具体处置路径、司法判决是否已生效、内控整改的第三方审计结果),这样既能做到舆论监督,也能避免把猜测当成定论,误导他人。
关键来源(节选,用于核验)
新浪财经原文(质疑文)与相关报道。
白银有色关于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立案告知书、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等公告(公司在指定披露媒体与交易所发布)。
媒体对“30亿元理财”“阴极铜被侵占”“锌锭事件”及公司回复的报道汇编(含法院/纪检/公安介入的公开信息)。
公司关于会计差错更正与内控整改的公告与媒体整理。
公司关于大股东质押披露(中信国安股权质押披露)。
文 / 霁川|以时间换真相
市场有喧嚣,也有回音。
结论不是喊出来的,是时间一点点筛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