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企业的研究分析,总感觉漏了个角度,一直想不出来,今天终于想明白了。漏了下游的下游,穿透至C端消费者。这其实是个很核心的要素,可以让你研究分析事半功倍。
比如对药品行业,医保局代表十三亿同胞价格集采,那么对整个行业产业链,一直到最上游的原料,日子都会很难过。国际化是另一个逻辑了。比如对锂矿行业,新能源车企春秋争霸,都在争相降价竞争,消费者乐得买便宜。整个中,下游产业链都在压制锂矿的涨价幅度,虽说未必让你亏损经营,保持微利也很难受。锂矿企业入局电池领域也没用,车企还是让你电池降价。行业逻辑大不过消费逻辑。
房产行业带来经济的繁荣,地方有钱补贴水电煤气,让居民常年享受低价格。但当地产陷入低迷,财政补贴减少,价格恢复常态的概率在提高。未来涨价是大概率事件,煤电联动下,煤价也水涨船高,整个产业链随之受益。加之煤炭作为西部省份的经济支柱,地方是不希望煤价大跌的。我们不希望没有用,他们不希望就有办法,这就是我对煤价不担心的原因。
过往房产价格的大涨,让很多人产生财富错觉,基于房产虚幻财富大手大脚消费。现在幻觉消失了,消费开始趋向理性真实。欧美也有过这个阶段,消费者抛弃奢侈品,转向轻奢品,更看重质价比,像现在国内二手品牌销售火爆,就是这种转变最直观的呈现。这会是未来的消费新常态,直至人们的家庭资产负债表修复完毕。
投资源行业首选国际定价品种,国内定价的话,除非你是独一无二,非你不可,不然肯定价格给你卷到无利可图。金,铜和石油都是国际定价的品种,磷肥国际价格比国内还高。这类企业受到其他因素干扰少,我们按照正常的成本竞争或者供需平衡逻辑分析,不会有漏算或少算的情况。
温和通胀是经济发展目标,在通胀的名义下,有提价权的企业最受益。现在你觉得3000元的飞天贵,未来100元一个苹果,你还会觉得飞天贵咩,事实上那会飞天的价格会远高于这价。大宗商品也是通胀的受益者,不能提价或者不好提价的,会是通胀的受损者,比如银行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