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只要国宴用酒一天还是茅台,别的品牌就完全不可挑战。于是有球友说,因为是茅台所以才是国宴用酒,而不是国宴用酒才是茅台。我的观点其实恰恰相反,读史可以让人明智,明理可以让人客观。
清朝的庙堂用酒是黄酒,白酒是普罗大众的最爱。民国时,最受推崇的是鸭溪窖酒,领导人寿日指定用酒,于是有个称号叫“中正寿酒”。巴拿马白酒评奖,拿到最高奖的是汾酒和老白干,清香酒风味最接近西方烈酒,在他们的叙事逻辑里,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其次是跟他们相近的。
建国后,有过四次白酒酒王的变更,老窖(1949-1977)-汾酒(1978-1993)-五粮液(1994-2012)-茅台(2013至今)。行业里酒王排名潜规则就是看营收,而不是单单看品牌价值。但是有酒王加持的企业,品牌价值也水涨船高。酒王衰落的原因,老窖放弃了高端化,汾酒受山西假酒风波波及,五粮液因为贴牌酒导致口碑下降,茅台是最本分的,除了季老定的四个服从标准主动本分原因,还有上面监督把控的被动本分因素。不管白酒老大怎么变换,始终在那几个知名品牌里接力循环。
白酒消费四大应用场景,商务接待、宴席招待、礼赠市场和自饮小酌,按照比例排名分先后。其中商务接待有40%的比例,这个部分恰恰受意见领袖的影响最大。到了那个层级,酒质好喝已经不是核心要素了,一线白酒高端品牌都不难喝。不是你上什么酒,贵宾就喜欢什么品牌,而是你招待的贵宾喜好决定了你上什么酒。
茅台国宴用酒的身份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虽没有国酒的名分,但有国酒的实质。不然按道理来讲,浓香高端比酱香高端更稀缺,为啥价格上,品牌上,始终上不去,答案就在这里。不然90年代,民酒派就不会被名酒派打的稀里哗啦。以前低价的酒质跟现在高价的酒质没啥本质区别,但是人们就是觉得更好喝。有钱人喝的不是酒,喝的是物以稀为贵的稀缺,是暴富不差钱的寂寞。
说个冷门知识,15-16年老窖能见底反弹,不是因为酒质更好,而是营销策略对路。35-55岁是白酒主流消费人群,他们对于茅五的品牌认知已经固化成铁板了。老窖是通过迂回路线,主攻25-35岁人群的认知实现逆风翻盘的。每10岁是一个饮酒世代,他们的喜好和偏爱决定了白酒行业的叙事风格。 他们会受上一代人的认知影响,但是不可避免也会添加自己的喜好风格。回到最初的问题,茅台的品牌需要一代代管理者,不断往里添加价值,绝不是坐着就高枕无忧的。从目前看,茅台质量文化不变,可以与国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