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头像
大牛无形2017
 · 上海  

$华建集团(SH600629)$
凡事皆有因果,没有不散的宴席:
1️⃣7-10月华建集团行情分别有两波,分别对应不同的题材催化:
1、7月18日8.60元至8月12日16.48元,对应雅江水电题材,华建集团风险提示,宴席快速散去,但类似潮汐,外资和游资妥妥上甘岭。
2、9月11日12.85元,至今最高31.45元,这次题材演变为上海微借壳和华建集团主业重组?那么问题就来了,上海微借壳题材确实反复在上海本地股中发酵,即便大家都知道上海微IPO概率大于借壳,所谓信批的问题是始终存在的,解决之策是部分上市或豁免,否则借壳替代IPO面临同样的问题,而且科创板企业若能够借壳主板?那科创板设立意义何在?
所以,前后因果关系显而易见,切忌追高,静观外资和游资如何戏台谢幕!
2️⃣上海国投由上海科投和上海创投合并而来,上海微股权是上海科投的参股项目,上海国投作为国资运营平台,定位与上海国际、上海国盛、联和投资一致,都是投资平台定位、而非产业经营主体,上海国投控股上港集团、华建集团,参股上海电气股权都是国资无偿划转而来,用于充实资本金。
类似案例还有,上海国盛控股上海建科,上海国际控股国泰海通、太平洋、浦发银行,联和投资控股上海银行,国资平台都仅是持股,并不参与实业经营,这与上海电气、光明集团、锦江国际、东方国际这些产业集团控股上市公司有着本质区别,简单说国资平台公司和控股上市公司在国资管理架构中,多数是矩阵平行的市管企业。
3️⃣华建集团在投资者问答中提及的,购并重组是企业永恒话题,简单说是指“延链补链”,参考案例是上海建科定增吸收合并原为计委/发改委下属副局级单位的上咨集团(历史上与发改委高度合体,早期董事长都是计委副主任直接兼任)。
上海微借壳这事情,大家都知道不靠谱,不仅这个概念在上海本地股中已经反复炒作,而且去年9月华建集团3.87元至今年7月16.48元的涨幅也没有涉及上海微借壳这个题材?现在股价突破20元之后,突然被臆造出上海微借壳题材?细品之下,无疑是诱多!
至于上海国投将半导体资产装入华建集团的传闻?问题在于上海国投本身是国资运营平台定位,设立的是基金,你将过将LP份额注入上市公司的案例吗?至于基金参股企业股权注入,那要看资产是否盈利?华建集团是主板企业,并非科创板企业!
关键是国资运营平台和产业平台定位截然不同,产业平台直接经营产业,存在资产注入的概率(取决于母子公司之间的资产结构比例),但国资运营平台却很少有资产注入案例,当年华建集团前身长期由上海国盛控股,两次资产注入都不成功,最终还是有现代设计集团这一产业平台借壳。
现在上海国投同时是上港集团、华建集团第一大股东,上港集团由于是大盘股,游资不碰,所以根本无人臆造上海国投资产注入上港集团的题材,难道上港集团和华建集团不都是上海国投控股的?所以华建集团题材是否存在?答案不言而喻!
最后,就是内幕交易的监管风险,当短期股价涨幅如此巨大之后,臆断题材的真实性概率无疑更低的。
华建集团和上海建科是国资监管架构高度一致的市管企业,且都是建筑设计企业,上海建科股本比华建集团更小、业绩更佳,因此华建集团长期估值锚定无疑可以参考上海建科!
题材股早期行情可以效仿郑板桥难得糊涂,但在题材周期险峰,则没有必要在博傻了!周末你深思一下,上港集团和华建集团都是上海国投控股,为何题材密集包裹华建集团,上港集团却无人提及?还不是因为华建集团是小盘股,前期外资和游资高度介入,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现在找人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