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头像
二十年一百倍
 · 山西  

$三菱日联金融(MUFG)$

聚焦|穿透低息差,日本大型银行做对了什么?

原创 朱靖宇 现代商业银行杂志

2025年07月16日 06:06 吉林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吧!

本文共计2639字 ▏阅读需要约4分钟

文_中国工商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朱靖宇

长期的低息差环境深刻改变了日本商业银行的经营格局,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资产负债结构转型;二是盈利模式被迫调整;三是市场估值持续承压。

20世纪90年代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后,日本经济陷入长期“低增长、低利率、低欲望”的发展困境,银行业净息差持续低于1%。面对这一局面,日本大型银行通过国际化布局、综合化转型、适老化改造及成本优化等措施积极应对,取得了相对稳健的经营成果,其经验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日本净息差的表现

日本银行业净息差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其存贷利差从1991年的3.39%逐步收窄至目前的不足1%。同时,在全球主要国家中净息差最低,仅约0.6%。而美国约为3%,中国、英国、韩国在1.5%—2.5%之间,德国稳定在1%左右。

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包括:

  一是长期低利率政策环境。为应对经济增长乏力,日本自20世纪90年代起实施零利率政策,2016年进一步通过收益率曲线控制(YCC)将无担保拆借利率压至负值区间(见图1)。基准利率下行带动存贷利率同步走低,但由于存款利率存在刚性下限,贷款利率持续下降,导致净息差不断压缩。

二是低增长抑制信贷需求,削弱银行定价能力。资产价格泡沫破裂后,日本经济长期停滞,企业和居民部门去杠杆意愿强烈,企业更倾向于偿还债务而非新增融资,形成“资产荒”局面,使商业银行难以维持贷款定价水平。

三是老龄化加剧金融脱媒,传统银行业务需求萎缩。人口结构变化深刻影响金融体系,储蓄率降低、信贷需求减弱,而保险、信托和财富管理等综合金融服务需求上升。这一趋势加速了金融脱媒,对依赖存贷利差的传统银行模式构成挑战。

低息差对日本银行业的影响

长期的低息差环境深刻改变了日本商业银行的经营格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维度:

一是资产负债结构转型。在资产配置方面,由于信贷需求持续疲软,银行业普遍降低了贷款资产比重。数据显示,1993年至今,贷款占总资产比例已显著下降至43%左右(数据来源于iFinD),而现金及银行存款等低收益资产占比则攀升至25%以上,反映出资金配置效率降低的问题。负债结构方面,虽然存款仍占据60%—80%的主导地位,但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活期存款占比持续上升(见图2),这主要源于短期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利差已基本消失。

二是盈利模式被迫调整。持续的低息差环境导致净利息收入增长乏力。2008年以来,行业平均净息差长期徘徊在0.6%附近,年净利息收入规模维持在6万亿—9万亿日元区间,盈利能力显著弱化。在此背景下,非利息收入的重要性凸显,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比已突破20%。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90年代末至2005年间,日本银行业曾因“量价双杀”陷入持续亏损,2006年后才逐步恢复微利状态。

三是市场估值持续承压。多重因素叠加导致日本银行业估值长期低迷:近20年来行业平均市净率持续低于一倍,在全球银行业中处于洼地。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银行板块表现显著落后于大盘指数。这种估值折价反映了市场对其盈利能力的悲观预期。历史回溯显示,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央行实施的大幅快速降息政策导致国债收益率急剧下行,并传导至信贷市场。在此过程中,银行贷款利率从90年代初的7%水平骤降至当前的1%以下,净息差随之收缩至不足1%。这一变化,叠加资产质量恶化等因素,导致银行业整体盈利能力大幅下滑。

日本大型银行的应对方案

  1.强化全球战略布局

一是在低息差环境下积极实施全球化战略,通过优化资产负债配置实现经营突破。日本各大银行充分利用国内低成本资金优势,重点拓展海外高收益信贷市场。以三菱日联为例,2024年,其海外贷款规模显著超过存款规模(见图3),海外业务贡献了超过60%的营业收入和30%的净利润。

二是在业务拓展方面,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针对不同区域市场特点制定发展重点。在美洲市场,三菱日联依托银团贷款优势,深化与摩根士丹利的战略合作;在亚洲市场则重点布局数字金融领域,2024年先后投资泰国智能手机支付公司Ascend Money、菲律宾领先的数字金融服务提供商Mynt、印度数字金融服务公司DMI Finance等,持续获取新兴经济体市场资源,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三是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数字化平台的打造,以提升全球服务能力。2024年,日本三大银行集团与TradeWaltz公司合作开发数字化贸易结算平台,预计2026年全面推行后将大幅提升跨境支付效率。通过金融科技手段的运用,银行不仅优化了客户支付体验,也增强了低成本资金的沉淀能力。

四是国际化布局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根据全球经济格局变化不断调整战略重点。早期以欧美金融中心为主要拓展方向,2008年金融危机后加快在美欧市场的并购扩张,2013年起则将亚洲定位为“第二本土市场”。三井住友将印度作为重点关注市场。2024年,三井住友斥资七亿美元完全控制印度一家专门从事住房和汽车贷款的公司Fullerton India Credit 。2024年三菱日联海外资产中美洲占比15.4%,亚洲(除日本)9.8%,欧洲5.8%,反映出其加强在亚洲地区的战略布局(见图4)。


  2.推进综合经营

日本三大银行在2000—2005年完成合并重组后,通过设立租赁、信托、证券等专业子公司构建综合化服务体系。一方面,着力打造“银证信”协同生态,如三菱日联成立跨业务事业部,整合银行、证券、信托产品线提供定制化组合服务;三井住友通过收购日兴证券和信托银行打通业务链条,并实施“商业支援广场”计划促进交叉销售;瑞穗集团推行“One MIZUHO”战略,整合旗下银行、资管、信用卡等子公司资源,形成综合金融咨询平台。另一方面,依托财团体系深化产融结合,从主办银行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延伸服务,除传统融资外还提供租赁、重组咨询及市场情报等增值服务,增强客户黏性。

3.创新适老服务

为适应老龄化社会需求,日本银行业重点开发两类服务:在金融领域,基于信托业务推出遗产规划、企业继承贷款等专项产品,如三菱日联信托银行支持总计超过一万亿日元的资产和企业继承服务,服务老年客群提升营收;在非金融领域,构建养老服务生态圈,如三井住友银行推出“elder program”,整合医疗、护理、健康管理等服务。同时,强化特殊客群服务能力,三菱日联信托银行推出代理支付信托服务,在委托人因患阿尔茨海默病或其他疾病导致自身行为能力受限时,借助该信托服务,能够顺利实现由代理银行进行取现操作以及代为支付医护费用等目标。瑞穗信托银行的认知支援信托服务同样具备类似的功能,能够为患病的委托人提供医护费用以及支付生活费用等支持。

4.实施成本管控

通过组织优化与数字化双轮驱动实现降本增效。组织结构方面,瑞穗集团重组网点布局,裁撤非重点网点并将资源向前台倾斜,同时建立跨板块资源共享机制。技术应用方面,三大银行均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瑞穗银行与日本软银合作成立J.Score科技公司,创新信用评估,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评估个人信用计算分值,并以此作为贷款提供依据;三菱日联成立数字服务业务部,设立首席数字转换官职位,专注于为零售客户和中小企业客户提供数字化金融服务;三井住友通过子公司推出“J—Coin Pay”支付服务,简化企业间支付流程,支持员工交通费用结算和企业间资金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