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汽车零部件行业还在为 10% 左右的营收增速沾沾自喜时,神通科技(605228.SH)7月19日的半年报,直接甩出了一份 “非常规答卷”:2025 年上半年营收 8.16 亿元(同比 + 22.46%),不仅跑赢行业 12% 的平均增速近 10 个百分点;净利润 6427.8 万元(同比 + 111.09%)的爆发式增长,更打破了 “营收增 10%≈利润增 5%” 的行业惯性规律。这份成绩单背后,是产品结构优化的硬支撑,还是短期因素的偶然爆发?我们不妨拆开来看。
神通科技的财务曲线正在划出一道漂亮的 “剪刀口”。2024 年上半年,它还陷在 “营收微降 2.32% 但净利润反增 197.06%” 的矛盾里,到 2025 年上半年,营收与利润终于形成 “双加速”—— 这种变化绝非数字游戏,而是盈利能力的实质性蜕变。
从利润率看,公司毛利率从 2024 年上半年的 21.06%(低于行业平均 22%)升至 2025 年的 23.61%(首次超越行业均值),净利率从 4.57% 跃升至 7.88%。这 2.55 个百分点的毛利率提升,藏着具体的产品故事:2024 年推出的主动式油气分离器,靠 “硬件 + 算法” 的双重壁垒,让单产品溢价较传统型号提升 15%-20%;2025 年放量的 A 客户订单,主打高毛利光学镜片,直接拉动整体盈利水平上台阶。
现金流是验证利润 “含金量” 的关键。2024 年上半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从 - 1422 万元(赊销占比过高)转正至 2265 万元,2025 年上半年进一步改善 —— 但自由现金流仍为 - 2.03 亿元(2024 年数据),主要因在建工程激增 209.79%(从 1.02 亿元到 3.16 亿元)。这在汽车零部件行业不算异常:新建的智能光学镜片产线预计 2026 年达产,设计年产能对应营收 5 亿元,若能实现 80% 产能利用率,足以覆盖当前资本开支成本。但问题在于:这条产线的良品率能否稳定在 90% 以上(行业高端光学镜片平均良品率约 85%)?这直接决定 “流血扩张” 能否转化为真利润。
神通科技的产品矩阵正在经历一场 “价值爬坡”,每一级跳跃都对应着毛利率的跃升:
第一级(基本盘):动力系统、饰件系统等传统零部件,2024 年贡献 89.31% 营收,但毛利率仅 19%-21%(行业传统件平均 18%-20%)。这类业务的作用是 “托底”—— 为研发投入提供稳定现金流,同时维持与上汽通用、一汽 - 大众等老客户的合作粘性。
第二级(增长极):车规级光学镜片(激光雷达、HUD 部件)已批量供货,这是真正的 “利润引擎”。行业数据显示,传统注塑件毛利率天花板约 22%,而车规光学镜片因涉及精密加工与认证壁垒,毛利率普遍在 35% 以上。2025 年上半年,这类业务收入占比从 2024 年的 5.6% 提升至 9.2%,看似不高,但贡献了约 18% 的毛利 —— 这就是结构性优化的魔力。
第三级(试验田):神通光场屏(后装)与吉光品牌裸眼 3D 平板,试图从 B 端零部件向 C 端消费电子延伸。目前收入占比不足 1%,但意义在于验证技术通用性:汽车光学镜片的精密制造能力,能否复用到消费电子领域?若能,将打开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客户结构的优化与业务升级同频。在传统燃油车客户(占比从 2024 年的 70% 降至 2025 年的 55%)之外,公司已进入蔚来、理想等新能源车企供应链,更拿到特斯拉间接订单(通过一级供应商博世配套)。2025 年新增的 A 客户(推测为某年销超 30 万辆的新能源车企),单客户贡献营收预计达 1.2 亿元,其订单中光学镜片占比超 60%,直接推高了整体盈利水平。
在汽车供应链的 “金字塔” 里,神通科技站在一个微妙的位置:既给整车厂(塔尖)供货,也给博世、佛吉亚等一级供应商(塔身)做配套。这种 “双向绑定” 模式有其独特逻辑:
对小公司而言,直接给塔尖供货(如特斯拉)的门槛太高(需通过 IATF16949 认证 + 2 年以上验厂),但给塔身企业做配套,既能积累技术经验(博世的质量标准通常高于整车厂),又能间接进入主流车企供应链。2024 年,公司通过博世配套特斯拉的 “曲线救国” 策略,正是这种逻辑的体现。
与福耀玻璃(市值 1513 亿元)、拓普集团(850 亿元)等 “塔身龙头” 相比,神通科技(53.54 亿元市值)的竞争力不在规模,而在 “细分领域卡位”:在油气分离器市场,它是国内少数能生产主动式产品的厂商(全球仅博世、马勒等 3 家掌握核心技术);在车规光学镜片领域,其 “塑料基材 + 精密镀膜” 工艺比舜宇光学的玻璃基材成本低 20%,更适配新能源车企的降本需求。
亮眼业绩下,有三组 “数据不匹配” 值得警惕,它们可能是未来的风险引爆点:
1. 客户集中度与抗风险能力的不匹配
前五大客户贡献超 50% 营收(行业平均约 40%),但这未必是坏事 —— 新能源头部车企(如推测的 A 客户)订单稳定性强,付款周期(约 90 天)比传统燃油车企(120 天)更优,且年复合增长率超 30%,反而能拉动公司增长。真正的风险在于 “单一客户依赖”:若某客户收入占比突破 30%(当前最高客户约 20%),一旦其销量下滑(如 2024 年某新势力车企销量降 15%),公司业绩将直接承压。
2. 研发投入与技术野心的不匹配
2024 年研发费用同比增 5.66% 至 4986 万元,费用率 6.13%,看似不低,但对比其技术野心(既要做光学镜片,又要搞光场屏),绝对值仍显不足。德赛西威年研发投入超 20 亿元(费用率 10%),是因为其产品涉及自动驾驶算法等 “重研发” 领域;而神通科技的核心在硬件制造,研发效率比费用率更重要 ——2024 年新增专利 12 项(其中发明专利 3 项),平均每项专利成本约 415 万元,高于行业平均 300 万元,这说明研发转化效率还有提升空间。
3. 估值水平与业务阶段的不匹配
当前市盈率(TTM)149.95 倍,是华域汽车(8.49 倍)的 17 倍、宁波华翔(13.19 倍)的 11 倍。这种溢价源于市场对其光学业务的高预期:若光学镜片收入三年后达 5 亿元(占当前营收 61%),参照舜宇光学(2025 年预测 PE 25 倍),估值看似合理。但问题在于:舜宇光学光学零件年收入超 100 亿元,规模效应下净利率达 12%,而神通科技光学业务刚起步,净利率能否突破 10%?若达不到,当前估值就是 “空中楼阁”。
给神通科技估值,就像给一个 “半熟的苹果” 定价:已知的部分(传统业务)值 25 亿元(15 倍 PE,对应 2025 年 1.67 亿元净利润);未知的部分(光学业务)若能按计划增长,值 30 亿元(参照舜宇 25 倍 PE);消费电子业务暂按 “期权价值” 算 10 亿元 —— 合计 65 亿元,较当前市值有 21.4% 空间。
但这个估值的前提是三个 “必须”:必须让光学镜片良品率稳定在 90% 以上,必须让 A 客户订单年增超 50%,必须把研发专利转化周期从 18 个月压缩至 12 个月。少了任何一个,估值就得打折扣。
汽车零部件行业的投资逻辑,从来不是 “选赛道” 那么简单 —— 即使智能汽车是确定的大趋势,也不是所有选手都能跑到终点。神通科技的优势在于:它在传统业务里赚到了 “转型的本钱”,又在光学镜片这个细分赛道踩对了时点。但真正的考验在于:当行业从 “增量竞争” 转向 “存量厮杀” 时,它能否把 “小而美” 的技术优势,变成 “大而强” 的市场话语权。
毕竟,制造业的终极答案,永远藏在 “每一元研发投入能多赚多少钱” 的枯燥数据里,而不是漂亮的增长曲线中。
注:本文研究资料来源于网络,纯属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雷同,实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