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果财报评论】霍尼韦尔拆分大考,工业巨头能否复制GE神话?

用户头像
松果哥的书房
 · 浙江  

引言:工业巨头的手术刀式变革

霍尼韦尔 2025 年二季度财报显示,公司实现销售额 102 亿美元(同比增长 7.8%)、调整后每股收益 2.73 美元(同比增长 10%),航空航天与 UOP 业务分别录得 12% 和 15% 的有机增长。

这一成绩单看似稳健,但市场焦点已转向其计划于 2026 年二季度完成的 "渐进式拆分"—— 将自动化、航空航天、先进材料三大业务剥离为独立上市公司。

这一战略选择让人联想到 GE 拆分后市值四年增长 4 倍的案例,但霍尼韦尔能否规避 "分拆陷阱",仍存重大悬念。

一、财报密码:增长动能与潜在风险的辩证

2025 年 Q2 的霍尼韦尔像台运转中的混合动力引擎:

• 销售额同比增长 7.8% 至 102 亿美元,调整后每股收益攀升 10% 至 2.73 美元;

• 航空航天与 UOP 业务均实现两位数有机增长。

这些数据足以让投资者暂时忘却隐忧,但拆开引擎盖会发现:

• 营业利润率悄悄下滑 60 个基点至 20.1%;

自由现金流同比减少 13% 至 9.8 亿美元。

这种矛盾源于转型期的资源倾斜:

自 2023 年 12 月以来,128 亿美元收购资金中:

• 62% 投向能源转型(如 17.6 亿英镑收购庄信万丰催化剂业务);

• 28% 注入自动化领域(如 21 亿美元拿下 Sundyne 泵阀业务);

• 仅剩 10% 用于业务补强。

资金流向清晰指向战略重心,但资产负债率已升至 60%,较行业平均水平高出 8 个百分点。在当前利率环境下,利息覆盖倍数从 2024 年的 4.8 倍降至 4.2 倍,流动性压力显现。

更值得玩味的是增长质量:

• H1 人均创收同比提升 7%,跑赢总营收 5% 的增速,说明人效提升正在对冲部分成本压力;

• 但经营性现金流数据的缺失(财报仅披露自由现金流),让利润含金量成了待解之谜 —— 是真金白银落袋,还是应收账款垒起的数字游戏?

二、拆分逻辑:从协同共生到专业突围

霍尼韦尔的拆分方案藏着精细算计:

先进材料业务 2025 年底先行拆分,自动化与航空航天紧随其后。这种 "渐进式剥离" 既不同于 GE 当年 "一刀切" 的激进,也避免了业务协同瞬间断裂的风险。

为确保 "骨肉分离" 后血脉仍通,公司专门设立分拆管理办公室,核心职能之一是维护客户共享体系 —— 比如波音这样的核心客户,未来既能向航空航天公司采购导航系统,也能从自动化公司获取生产线解决方案,避免 GE 拆分时 12% 客户流失的覆辙。

治理结构的设计更显深意:

三家新公司董事会将各保留 3 名霍尼韦尔原独立董事,他们如同移植手术中的 "抗排异监测器",既要确保业务独立运营,又要防止资源内耗。

这种安排回应了激进投资者 Elliott Management 的核心诉求 —— 该机构手握 50 亿美元筹码,坚信拆分能释放 75% 估值空间,但前提是 "形散神不散" 的协同基因不被破坏。

对比 GE 的转型路径会发现本质差异:

• GE 拆分是剥离非核心资产的 "瘦身运动";

霍尼韦尔更像 "细胞分化":

◦ 航空航天聚焦电动飞行技术(已投入 23 亿美元研发电推进系统);

◦ 自动化押注 AI 工业控制器(目标 2026 年智能设备收入占比超 40%);

◦ 先进材料主攻氢能催化剂(绿氢技术已降低电解槽成本 35%)。

三者在能源转型赛道形成犄角之势。

三、估值迷局:预期差背后的市场博弈

用FCF折现模型测算的绝对估值区间:1095 亿至 1176 亿美元

霍尼韦尔计划 2026 年分拆为航空航天、自动化、先进材料三家公司,分析师预测分拆后业务总和估值达 1980 亿美元,较当前市值 1423亿溢价 39%。这一折价反映市场对分拆执行风险及短期业绩波动的担忧。

当前市值 1423亿,高于 FCF 折现区间上限 1176 亿,但低于分拆后业务总和估值 1980 亿。

航空航天业务的估值分歧

• Gabelli Funds 给予 18 倍 PE,理由是防务订单占比提升(某主要市场国防预算增长 7%);

• 高盛仅给出 15 倍 PE,参照标的是同行 RTX—— 同样依赖防务订单,当前 PE 恰为 15 倍。

这 300 亿美元的估值差,本质是对 "军用订单可持续性" 的判断分歧。

自动化业务的估值争议

• 其楼宇自动化板块在中东 "未来城市" 项目中拿下 12 亿美元订单,本地化生产线投产后毛利率可提升至 32%;

• 但某主要工业市场的传统建筑改造滞后,可能拖累整体增速。

市场当前给出 16 倍 PE,夹在丹纳赫(19 倍)与 Emerson(14 倍)之间,反映出对 "新旧业务衔接能力" 的观望。

先进材料业务的不确定性

• 其 Ecofining™技术能将废油转化为可持续航空燃料,已签约 5 个百万吨级项目;

• 但传统炼油业务仍占 60% 收入。若能源转型加速,这部分资产可能沦为 "搁浅资产"。

这也是其估值仅相当于同行巴斯夫材料板块 70% 的核心原因。

短期来看:当前市值已反映部分分拆预期,但 FCF 折现模型显示估值偏贵,需警惕业绩不及预期风险。

长期而言:若分拆顺利落地,潜在价值空间约 39%,适合长期布局。

四、暗礁密布:时间窗口与风险共振

霍尼韦尔给自己设定的两年拆分周期,正与美联储的利率周期形成微妙共振:

• 若 2026 年 Q2 如期降息,航空航天公司承担的 310 亿美元债务成本将下降约 1.2 个百分点,每年可节省 3.7 亿美元利息;

• 但如果降息延迟,高利率环境可能让其利息覆盖倍数从当前的 4.2 倍降至 3 倍警戒线以下。

地缘政治的变量同样棘手:

某主要市场贡献 6% 销售额(约 23 亿美元),其电子材料部门为半导体企业提供关键化学品。尽管公司已启动 "区域化供应链" 计划,但切换成本可能吞噬 3-5 个百分点利润率 —— 这相当于自动化业务半年的利润增量。

更隐蔽的风险在客户关系层面:

某航空零部件供应商透露,拆分后霍尼韦尔航空航天与自动化团队已开始独立拜访波音采购部,虽然暂时共享客户清单,但报价策略已出现差异。这种 "同门竞争" 若失控,可能重蹈 GE 拆分后客户谈判地位上升、毛利率下滑的覆辙。

五、历史镜鉴:从并购整合到主动拆分

回望 1999 年霍尼韦尔并购联合信号的案例,或许能更清晰理解当前转型的本质:

当年通过整合互补业务,公司用五年时间将营收从 240 亿美元推升至 360 亿美元,但 "大而全" 的模式在 2010 年后逐渐失效 —— 研发投入分散导致电动飞行技术落后于 UTC,材料业务未能抓住新能源浪潮。

如今的拆分,本质是对 "规模优先" 战略的自我修正。

这种修正恰逢工业巨头集体转型的窗口期:

三菱化学拆分能源与材料业务,杜邦聚焦特种材料,都在验证 "专业聚焦优于多元扩张" 的逻辑。

霍尼韦尔的特殊性在于,它试图在拆分中保留协同基因 —— 比如航空航天的传感器技术可嫁接至自动化的智能工厂方案,这种 "和而不同" 的平衡术,才是对管理层真正的考验。

结语:手术台上的价值重构

霍尼韦尔当前市值(1423亿)高于绝对估值区间,但低于分拆后业务总和估值。一方面,若认可分拆战略,其实是可以在分拆完成前逢低配置的;另一方面,也可以关注现金流安全边际,但需等待市值回落至绝对估值区间(1095-1176 亿)或 FCF 改善信号。

霍尼韦尔的转型大考,本质是传统工业集团在技术革命中的生存实验。拆分不是目的,而是通过组织形态的重构,让每个业务单元都能在 AI、能源转型的赛道上轻装上阵。

短期看,9.8 亿美元自由现金流与 60% 负债率的博弈还将持续;长期而言,三家公司能否在各自领域进入全球前三、保持 15% 以上的 ROE,才是检验手术成功的终极标准。

市场给霍尼韦尔的估值溢价,本质是对 "有序拆分" 的信心投票。当手术刀落下的那一刻,我们终将看清:这究竟是 GE 神话的重演,还是又一个 "拆分即巅峰" 的警示案例。

对投资者而言,与其追逐 2400 亿美元的估值幻象,不如紧盯三个指标:

• 航空航天的电动飞行订单转化率;

• 自动化的 AI 控制器落地进度;

• 先进材料的绿氢技术商业化速度。

这些才是转型成色的真实注脚。

注:本文研究资料来源于网络,纯属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雷同,实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