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果企业精选】美的深度分析之三:账本里的真实价值与周期韧性

用户头像
松果哥的书房
 · 浙江  

摘要:美的财报数字光鲜,21% ROE 背后扣非真实回报仅 19.84%。存货周转、固定成本暗藏风险,并购商誉悬顶。从现金流到分红政策,藏着投资真相。想看清这千亿巨头值不值得投?全文拆解账本里的投资密码。

Hello,大家好,我是松果哥,本期【松果企业精选】我们聚焦美的集团,我们将从七个方面来全面解析美的集团的价值,第三篇我们从美的财务质量与经营效率维度开展研究分析。

引言

企业财报这东西,总像经过精心摆盘的宴席。端上来的数字光鲜亮丽,可真正的滋味得靠食客自己细品。就拿美的集团来说,报表上 21.29% 的 ROE 看着着实诱人,但懂行的经营者都清楚,扣除那些非经常性损益后,2024 年真实回报率大约在 19.84%。这中间的差距,恰恰是理解这家千亿巨头的关键所在。

财务报表上的账面繁华和经营实际的真金白银从来都不是一回事,要穿透这层迷雾,就得仔细琢磨成本结构、现金流质量和库存周转这些细节。投资本质上是对未来的下注,但未来的线索往往就藏在当下的细节里。今天我们就翻开美的的账本,看看这些数字背后藏着怎样的经营真相。

一、穿透报表:ROE 的数字美颜与现金流的真实底色

1. ROE 的真实成色

2024 年美的集团报表上的 ROE 达到 21.29%,这个数字足以让不少投资者心动。但如果把政府补贴、资产处置这些不常发生的损益剔除掉,扣非后的 ROE 就降到了约 19.84%。这种差异就像米其林餐厅的摆盘艺术,视觉上的盛宴和实际的味觉体验可能存在本质区别。若剔除并购减值等一次性因素,主业 ROE 约为这个水平,更能反映真实经营能力。

回溯 2017 年美的收购库卡机器人时的情况就很能说明问题。当年因为商誉摊销和汇兑损益的影响,净利润被拉低到 172.84 亿元。我们根据2017年报附注中关于库卡并表的损益情况,在剔除了商誉摊销和汇兑损益等影响后,估算出原有家电业务的净利润其实应该是 189.51 亿元,同比增长达到 33.4%。这个例子清楚地告诉我们,高 ROE 有时候只是短期资本运作的结果,并不代表主营业务盈利能力的持续提升。

比 ROE 更值得关注的是现金流质量。2024 年美的经营性现金流净额 605.12 亿元,是净利润的 1.79倍,这个数据看起来相当健康。但仔细拆解就会发现,应付账款的增加贡献了不小比例。这种靠占用供应商货款实现的现金流扩张,有点像用信用卡透支消费,眼下看着潇洒,一旦供应商明年要求预付款,现金流很可能就会骤然收紧。

查看财报数据会发现,美的应付账款规模已经超过千亿,占总负债的 30% 以上。这种依赖供应链融资的模式,在行业景气的时候确实是个优势,但到了行业下行周期,很可能就会变成不小的风险点。

2. 存货周转的隐性风险

从数据上看,美的的存货周转天数从 2018 年的 42.4 天增加到 2024 年的 46.8 天,表面上看是效率有所下降,但背后的故事远比数字本身复杂。2024 年国内家电需求疲软,叠加海外补库周期波动,存货周转天数较 2023 年延长 6.5 天,这一变化值得警惕。

2024 年美的存货占年营收的比例大约是 10%,其中 70% 是库存商品,但跌价准备只计提了 1.3%,这个比例远低于格力的 8.7%。格力对渠道库存减值计提更为谨慎,反映不同企业的风险偏好差异。

这里有个残酷的真相,库存就像冰箱里的食物,放得越久越难变现。如果库龄结构出现恶化,比如存放超过 1 年的库存占比从 5% 上升到 15%,那么未来的毛利率很可能会大幅下滑。2022 年就发生过类似情况,当年美的空调内销销量同比下降 2%,库存积压导致计提了 15.6 亿元的存货跌价损失,这直接拖累了当年的净利润表现。

投资者需要仔细分辨主动备货和产品滞销的区别。2024 年美的海外营收增长了 33%,但其中部分库存可能只是为了应对海外补库周期的临时策略。一旦海外需求不及预期,这些库存就会变成烫手山芋,给企业带来不小的压力。

二、成本结构:固定成本的经营枷锁与规模效应的现实考验

1. 固定成本的刚性压力

制造业的固定成本,包括折旧、租金和核心人工这些开销,就像绑在企业身上的枷锁。产能利用率越高,这副枷锁就越轻;反之,产能利用率越低,枷锁就会变得越沉重。2024 年美的空调业务的产能利用率有所下降,假设总固定成本 30 亿元,产能利用率 80% 时产量 1000 万台(单位固定成本 300 元 / 件),利用率下降后产量减少,单位固定成本上升到约 500 元 / 件,毛利率因此受到明显影响。

这种成本压力在行业需求下滑时表现得尤为明显。根据测算,如果空调需求减少 10%,美的净利润可能会下滑 50%,除非企业的订单能见度能超过 1 年。制造业管理者日夜盯着产能利用率报表的焦虑,恐怕只有同行才能真正体会。

对比海尔和格力会发现,美的的固定资产占比相对合适,2024 年达到约 11.9%。这意味着在行业周期波动中,美的的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强。

2. 规模效应的理想与现实

理论上讲,营收增长应该带来销售费用率的下降,但美的 2024 年的销售费用率反而从 8.5% 上升到 9.5%,这背后暴露出渠道管控的问题。这种规模不经济的现象,就像用有漏洞的漏斗接水,营收增长得越快,漏掉的费用就越多。

为了拓展海外市场,美的 2024 年在海外自有品牌(OBM)上的投入大幅增加,导致销售费用同比增长 21.28%,但海外毛利率仅提升了 0.4 个百分点,投入产出比明显偏低。真正的暗礁往往藏在业务结构的深海区,美的 ToB 业务(如机器人、智能建筑)占比已经提升到 25.67%,但其毛利率只有 21.4%,显著低于 ToC 业务 30% 的水平,这直接拉低了整体盈利能力。

这种低毛利扩张的模式有点像饮鸩止渴,短期内确实能推高营收规模,但长期来看会损害利润质量。其实熟悉制造业的人都知道,很多制造业企业在扩张过程中都会遇到类似问题,规模上去了,但效率并没有同步提升。

三、资本配置:从跑马圈地到精耕细作的转型之路

1. 并购扩张的甜蜜陷阱

过去十年,美的通过一系列并购动作快速扩张,先后收购了库卡、东芝家电等企业。但回顾这些并购案例会发现,并非所有收购都达到了预期效果。2024 年库卡机器人营收约 287.01 亿元,同比下降 7.58%,商誉减值的风险依然存在。

我们在查阅 2017 年库卡并购公告时发现,当时的商誉计算中存在行业罕见的技术溢价乘数。这种为扩张而扩张的策略,就像在陌生海域盲目航行,航程虽然变长了,但未必能到达理想的目的地。当年收购库卡形成的 224 亿元商誉,至今仍占总资产的 4.6%,如同悬在投资者头上的一把利剑。

2. 现金流管理的策略调整

2024 年美的货币资金增加到 1404.1 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也增加到 69.36 亿元。这些数据表明,企业正在从激进扩张转向稳健防御,这种转变就像从马拉松冲刺调整为慢跑养生,虽然速度慢了下来,但更加可持续。

通过减少资本开支,2024 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 12%,同时增加分红,股利支付率达到 69.31%,美的正在逐步修复现金流健康度。这种策略调整反映出管理层对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周期的判断,也体现了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战略重心变化。

3. 股东回报的平衡之道

2024 年美的推出了 50-100 亿元的回购计划,同时将分红率从 62% 维持在 61.8%,试图在股东利益和发展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这种策略其实就像在走钢丝,过度分红可能削弱研发投入能力,而吝啬分红又会打击投资者信心。

对比同行来看,格力的分红率是 58%,海尔是 35%,美的的分红政策处于相对较高地带。这种选择既保持了对股东的吸引力,又为未来发展保留了一定余地。这种平衡术往往是成熟企业的标志。

结语

美的集团的财务报表就像电影的蒙太奇剪辑,通过精心编排的数据片段,呈现出一幅引人入胜的画面。表面上看是 21.29% 的 ROE 和 4000 亿营收的辉煌业绩,但深入分析就能发现 19.8% 的扣非 ROE 和存货周转天数背后的隐忧。

投资者需要穿透这些数字表象,关注经营者面临的真实挑战:固定成本的刚性压力、规模效应的实现难度、并购整合的潜在风险。真正的价值藏在常识里,当市场为美的的科技转型欢呼时,我们不能忘记制造业的本质,那就是效率与成本的平衡,现金流与库存周转的博弈。

如果你是美的的 CFO,面对 2025 年可能出现的需求下滑,你会优先调整哪项财务指标?是削减固定成本,还是优化库存结构,抑或是调整分红政策?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思考过程恰恰体现了理解企业真实价值的关键所在。

美的能否在这场周期博弈中胜出,最终取决于其能否将账本思维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营智慧,在行业波动中守住价值的锚点。对于投资者而言,学会从数字背后读懂企业的经营逻辑,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市场中找到真正有价值的标的。

注:本文旨在以经营与投资双视角对【美的集团】进行多维度剖析,深入探讨其经营策略及投资价值,研究资料来源于网络,研究过程使用了AI辅助,纯属个人学习研究,不作为投资建议,如有不当之处,欢迎来【松果哥的书房】批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