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海信这类在漫天喧嚣中始终保持着自身内在节拍的企业,我总是抱有一份格外的敬意。
在投资这场永无止境的奥德赛中,我们总是不由自主地被那些歌声妖娆的“塞壬”所吸引。它们是颠覆性的叙事,是指数级的增长曲线,是承诺一夜之间重塑世界的技术革命。我们为这些故事支付了高昂的溢价,渴望搭上那艘驶向财富新大陆的快船。然而,金融史的浪潮一次次冲刷着海岸,留下的往往不是那些最快的船的残骸,而是那些最坚固、最懂得如何应对风浪的船的航迹。
真正可持久的财富,几乎从不诞生于喧嚣的追逐,它源自对一些朴素、甚至略显乏味的商业常识的深刻理解和长期坚守。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常识便是,一家伟大的公司,本质上是一台高效运转且能持续自我优化的价值创造机器。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正是这样一台机器,海信。
这家始于1969年的企业,身上几乎没有任何能让肾上腺素飙升的标签。它不属于互联网,不涉及人工智能大模型,也不在新能源的浪潮之巅。它身处一个被贴上“传统”、“红海”、“周期性”等标签的家电制造业。然而,就是这样一家看似“沉闷”的公司,在过去五十多年的风云变幻中,穿越了数轮经济周期、技术革命和残酷的全球化竞争,从一家地方小厂,成长为在全球显示和家电领域举足轻重的角色。
分析海信,就像地质学家研究一块层理分明的岩石。它的每一层都记录着一次产业的变迁,每一次决策的印记。它的成长或许不够迅猛,但其内在的节奏感和确定性,在今天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显得尤为珍贵。
我无意于预测海信的股价,那如同预测天气一样徒劳。我的目的,是尝试回答两个更为根本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像双螺旋一样,共同构成了企业价值的DNA:
1. 从投资者的望远镜里看,这台机器的价值几何?我们需要一个理性的锚,来对抗市场的狂热与恐惧。
2. 从经营者的显微镜下看,驱动这台机器的齿轮和杠杆是什么?价值的背后,必须有坚实的、可验证的运营逻辑在支撑。
我们将通过一个“价值-运营”的双视角闭环框架,深入海信的内核。这不仅是对一家公司的解剖,更是一场思维实验,旨在探寻如何在变化的噪音中,识别出不变的商业节拍。
估值结论与行动指南:在价值与运营的交汇处下锚
在波涛汹涌的市场中,估值就是我们抛下的锚。它无法保证我们能精准地停在宝藏的正上方,但它能防止我们的小船在情绪的巨浪中倾覆。我们要清楚,估值并非去寻找一个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魔法数字,它的真正意义在于划定一个理性的价值疆域。
我们将以海信的核心上市平台之一“海信视像”(600060.SH)为样本,运用多种工具进行丈量。
特别说明:由于我们无法预知未来,本次测算将基于已公开的最新财务报告,即《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3 年年度报告》《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4 年年度报告》《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5 年半年度报告》及《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5 年第一季度报告》作为数据基石。此处的分析旨在展示一个严谨的思考框架和方法论,而非一个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未来预测。
第一部分:投资者的望远镜——丈量价值的广度
优秀的投资者从不只用一把尺子。他们会从不同的维度,反复校准自己对价值的感知。
1.1 盈利的“质量”:超越净利润的ROCE与ROE
在财报的世界里,净利润往往是最引人注目的明星,但它也最擅长化妆。真正卸妆后素颜,更能体现企业天生丽质的,是回报率指标。
净资产收益率 (ROE):这是沃伦・巴菲特最为钟爱的指标,它回答了一个股东最关心的问题:“我投入的每一块钱,每年能为我赚回多少钱?” 根据海信视像年报,其 2023 年加权平均 ROE 达到 22.25%;2024 年加权平均 ROE 为 21.8%,2025 年上半年加权平均 ROE 为 9.5%。坦白讲,这些数字足以让你从椅子上坐直身体,尤其是在制造业这样一个硬碰硬的行当里。一个能长期维持高 ROE 的公司,本身就是一台强大的机器。
投入资本回报率 (ROCE):如果说ROE是为股东画的像,那么ROCE则是为整个企业拍的X光片。它衡量的是包括股东资本和债权人资本在内的所有“投入资本”的赚钱效率,剔除了财务杠杆的影响,更纯粹地反映了主营业务本身的盈利能力。海信通过精细化的供应链管理和全球化的产能布局,其ROCE同样在行业中表现优异,这说明它的核心业务,这台“发动机”本身,动力强劲且燃油效率高。
1.2 现金的“试金石”:一种更诚实的估值视角
在会计的世界里,利润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可以被讲述的故事,但现金流,它从不撒谎。任何不能持续产生健康经营现金流的利润,都值得我们警惕。因此,我们引入一种更侧重现金流质量的估值方法,姑且称之为“现金流加权估值法”。
核心逻辑:为那些有充沛现金流支撑的利润,赋予更高的估值权重。
第一步:寻找“现金盈余”。我们计算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与“净利润” 之间的差值。在海信视像的财报中,我们能欣喜地发现,这个差值在绝大多数报告期内都为正。例如,其 2023 年年报显示,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 20.96 亿元,同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高达 56.33 亿元,两者比值为 2.68;2024 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 22.3 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 59.7 亿元,比值维持 2.68;2025 年 Q2 单季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 5.8 亿元,同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 18.2 亿元,Q2 单季比值为 3.14。
第二步:计算比值。公司在各报告期内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 / 净利润” 比值均大于 1,两者相除,比值高达2.68,且 2023-2024 年整体稳定、2025 年 Q2 略有提升。这意味着,公司每赚1元钱的账面利润,就有2.68元的真实经营性现金流入公司。这是一个强有力的信号,表明公司的利润“含金量”极高,销售回款顺畅,对下游有较强的议价能力,营运资本管理得非常出色。
第三步:构建“价值区间”。基于此,我们可以构建一个更扎实的估值模型。我们使用一个“含金利润”的概念(净利润+现金盈余),并参考市场过往给予其高质量现金流的估值习惯,来推导一个价值区间。
模拟测算结论(基于公开数据的方法论演示):
基于 2023 年数据,我们判断海信视像合理估值区间为 900-1200 亿;结合 2024 年数据,其 “含金利润”(经营现金流净额)为 59.7 亿元,考虑 2024 年全球家电行业需求疲软,申万家电指数平均 PE 较 2023 年下降 5%,调整估值倍数为 15-20 倍,2024 年合理估值区间仍为 900-1200 亿;基于 2025 年 Q2 动态数据,假设 2025 年全年 “含金利润” 同比增长 4%,预期全年 “含金利润” 为 62 亿元,叠加 2025 年 Q2 行业库存压力,估值倍数调整为 14-19 倍,2025 年动态估值区间为 870-1180 亿。
综上所述,我们判断海信视像的合理估值区间为900-1200亿。这个区间并非预测,而是一个“安全区域”的参考。当市场价格显著低于区间下限时,意味着我们可能以折扣价买入一台高质量的现金流机器;当价格远超上限时,则说明市场的预期可能已经透支了未来多年的优秀表现,需要我们保持一份清醒和谨慎。
第二部分:经营者的显微镜——驱动价值的齿轮
估值给了我们一张地图,但真正决定我们能否到达目的地的,是脚下的路,是那些日常的、琐碎的、却至关重要的运营细节。投资的智慧,在于将望远镜看到的宏伟蓝图,与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微观执行力,完美地结合起来。
2.1 估值锚与运营前提的链接
一个负责任的投资结论,绝不能仅仅是一个冰冷的估值数字,它必须与具体的、可跟踪的运营前提相挂钩。
我们对海信视像900-1200亿的估值判断,其成立必须依赖于以下两个核心运营前提的持续满足:
其一,ULED及激光电视等高端产品线,在全球核心市场(北美、欧洲)的销量增速必须持续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从而带动整体利润率的提升;
其二,其自研的信芯U+画-质芯片的迭代速度和成本控制,必须能持续赋能其产品,形成与竞争对手(尤其是在OLED阵营)的差异化优势。
2.2 双视角跟踪清单:价值信号与运营信号的共振
为了让上述判断不流于空谈,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动态的跟踪清单,将投资者的宏观视角与经营者的微观视角对应起来,进行持续的交叉验证。
成长质量:扣非后加权平均 ROE 能否稳定在 15% 以上?(2022 年为 17.15%,2023 年为 20.48%,2024 年为 20.1%;2025 年上半年扣非后加权平均 ROE 为 9.1%;高端产品(ULED、激光电视)的销售收入占比是否在逐季提升?纸面上漂亮的 ROE 有什么用,如果驱动它的高端产品卖不出去?ROE 的健康增长,必须来自产品结构的真实优化,否则就是无源之水。
竞争力护城河:毛利率是否能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并寻求建立与主要竞争对手 1-2 个百分点的稳定优势?2023 年数据显示,海信视像智慧显示终端毛利率为 17.06%,与 TCL(16.4%)、创维(17.5%)在同一梯队;2024 年海信视像智慧显示终端毛利率提升至 17.5%,TCL 电子显示终端毛利率为 16.8%,创维集团显示终端毛利率为 17.3%;2025 年 Q2 海信视像智慧显示终端单季毛利率为 18.1%,其在北美、欧洲市场毛利率分别高于 TCL 0.4 个百分点、高于创维 0.3 个百分点。新一代显示技术(如 8K、Mini-LED 背光)的研发投入与量产进度?2024 年其 8K/Mini-LED 专项研发投入为 8.2 亿元(占总研发投入 40%),Mini-LED 电视销量占比达 12%;2025 年上半年专项研发投入 4.5 亿元,Mini-LED 电视销量占比提升至 15%。自研芯片的渗透率?2024 年海信视像电视产品自研芯片渗透率为 65%,2025 年上半年提升至 68%。真正的护城河,需要通过持续的研发,将这种微弱的领先,转化为更稳固的优势。但我们必须警惕,技术护城河并非永久。海信在显示技术上的领先能持续多久?当下一代颠覆性技术以更低成本出现时,今天的优势是否会迅速变为明日的包袱?这是每个长期投资者都必须反复拷问自己的问题。
财务健康与风险: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与净利润的比值,是否能长期保持在 1 以上?如 1.2 部分数据所示,2023-2024 年该比值为 2.68,2025 年 Q2 为 3.14,均长期大于 1。存货周转天数和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是否维持在行业最优水平?对上游核心供应商的议价能力有无变化?投资者看到的健康现金流,是经营者在仓库里、在与供应商和渠道商的谈判桌上,日复一日精细管理的结果。一旦运营上出现库存积压或回款周期拉长,财务报表上的现金流状况就会立刻亮起红灯,这是最直接的风险预警信号。
思考的闭环:从生意本质看价值,从价值逻辑验生意
投资中最昂贵的错误,往往源于思维上的懒惰。要么是只看宏大叙事而忽视了商业细节的“望远镜陷阱”,要么是只沉迷于运营数据而忘记了最终要为股东创造回报的“显微镜陷阱”。
投资者的价值判断,必须深深植根于经营者的运营可行性之中。
当我们为海信的“全球化第一”而喝彩时,必须追问:支撑这个“第一”的,是它在墨西哥、南非、欧洲的工厂里,那些具体的生产效率指标、良品率和单位制造成本。当我们谈论其“高端化”时,必须看到,这是由每年数十亿的研发投入、数千名工程师的努力,以及在体育营销(如赞助欧洲杯、世界杯)上精准的品牌投资所共同铸就的。脱离了这些,所有的战略都只是纸上谈兵。
经营者的精细运营,其最终目的必须服务于投资者的长期回报。
反过来,一家公司可能在运营上做得非常出色,比如它的某个新业务用户增长迅猛,或者它的工厂自动化水平全球领先。但如果这些卓越的运营,最终无法转化为持续提升的ROE和自由现金流,那么对于资本市场上的股东而言,这些运营的价值就大打折扣。海信的每一次重大决策,无论是收购Gorenje这样的欧洲老牌家电企业,还是投资芯片研发,我们都必须用投资者的尺子去冷静度量:这笔钱花出去,预计将在多长时间内,以何种方式,提升公司的整体资本回报水平?
这两种视角的融合与交叉验证,本质上就是要求我们回归商业的本源。它强迫我们像一个真正的企业拥有者那样去思考,既要有董事会主席的战略格局,也要有车间主任的务实精神。
结语:时间的奖赏,属于那些懂得等待的“农夫”
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那个比喻。在资本的市场里,许多人想做猎手,追逐那些飞奔的羚羊。这很刺激,但充满了不确定性,而且极其消耗精力。然而,还有一种选择,就是做一名农夫。
农夫的工作,看似枯燥。他需要理解土壤,也就是行业环境;挑选优良的种子,也就是伟大的公司;然后是日复一日的耕耘、灌溉、除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跟踪运营。他无法控制天气,也就是市场的短期情绪,但他内心笃定,只要土地肥沃,种子优良,耕耘得当,时间的玫瑰终将绽放。
海信,就是这样一颗值得我们去耕耘的种子。它的故事,没有太多惊心动魄的情节,更像一部严谨的纪录片,记录着一家制造业公司如何通过技术、品牌和管理,在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为自己开辟出一条坚实的道路。
通过“价值-运营”的双重视角,我们试图为这颗种子建立一个健康档案。我们不仅知道了它现在的“估值”状态,更重要的是,我们理解了让它能健康成长的“运营”机理。这套框架给我们的,并非一个简单的买入或卖出信号,它提供的是一种“陪伴式”的投资哲学。
对于耐心的投资者而言,最大的回报,往往不是来自于精准预测市场的每一次脉搏,而是来自于深刻理解一家公司的价值创造过程,并有足够的定力去分享这一过程的成果。
在这个每个人都渴望快速成功的时代,选择与海信这样节奏稳健、步伐坚实的企业同行,或许,正是那条通往内心宁静与财务自由的、最不拥挤的道路。因为最终,时间会是优秀企业最好的朋友,也会是耐心资本最慷慨的奖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