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继续“边喝咖啡边聊公司”系列
咖啡刚端上来,热气腾腾的,正好,我有件事想跟你好好聊聊,就是我们之前提过好几次的那个“老熟人”——$汇川技术(SZ300124)$ 。
别紧张,今天不搞什么正式分析,不给你看PPT,就当是朋友间的闲聊扯淡。我最近花了不少时间,把这家公司翻了个底朝天,从它最新的官方年报到市场上的各种小道消息,都捋了一遍。有些想法,不吐不快,正好说给你听听。
最近市场上好多机构调研汇川技术,网上也到处在传好几份份汇川的调研纪要,里面的数字挺“吓人”的——当然,是好的那种吓人。
纪要里说,在整个工业自动化行业几乎停滞(增速只有1%)的情况下,他们2025年上半年的通用自动化业务,居然逆天增长了17%,半年就干了快88个亿。
这事儿就有意思了。因为我特地去翻了他们已经披露的、板上钉钉的《2024年年度报告》,去年他们在行业下降的背景下,这块业务基本保持稳定,全年增长了1.36%,干了152个亿。
所以你看,如果纪要里的数据靠谱,那就说明,他们的增长势头在这么差的大环境底下,居然还能延续,甚至可以说是焊死在了快车道上。这就不是简单的“运气好”能解释的了。这背后一定有更深层的东西。
今天,咱俩就来当一回“侦探”,把这家公司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给它捋清楚。咱们不聊那些虚头巴脑的概念,就用两种最直接的视角:
一个是“开工厂老板”的视角:他这生意到底是不是个好买卖?靠谱吗?能长久吗?
另一个是“咱们这种揣着血汗钱的投资人”的视角:这公司值不值得我们把钱放进去?未来的风险和机会在哪里?晚上能不能睡得着觉?
第一章:这生意到底是怎么回事?——从“卖铁盒子”到“盖一座热带雨林”
要搞懂一家公司,咱得先回到原点,看看它最开始是靠什么吃饭的。
一、 最初的“赚钱公式”:一个会“钻空子”的聪明人
你知道,在咱们国家,工业自动化这块,几十年来都是西门子、三菱、安川这些“洋品牌”的天下。他们的东西确实好,稳定、耐用,没得说。但有两个毛病:一是死贵,二是架子大。你想让他们为你的特殊需求改点东西,那对不起,流程能走上半年,还不一定给你改。
汇川的创始团队,很多都是从华为、艾默生这些地方出来的,骨子里就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他们一出来就看明白了:中国市场这么大,客户需求这么五花八门,这里面一定有空子可钻。
所以,汇川最早的赚钱公式,特别简单粗暴,就是做“平替”:
利润 = (比洋品牌便宜一截的价格 × 巨大的出货量) - 成本
他们选的第一个突破口,特别刁钻——电梯行业。电梯这玩意儿,人命关天,安全第一,对控制系统的要求高到变态,一般新牌子根本没人敢用。但汇川聪明啊,他搞了个“电梯一体化”产品,把控制、驱动、操作界面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全给你打包在一个盒子里。电梯厂老板一看,嘿,这玩意儿好啊,采购省心,安装方便,成本还降下来了,服务随叫随到,干嘛不用?
就这么着,汇川靠着电梯这个“根据地”,赚到了第一桶金,也把自己的技术和品牌给磨出来了。这个阶段,你可以把他理解成一个会“卖铁盒子”的聪明人。
二、 进化的“赚钱公式”:从“游击队”到“集团军”
但是,光靠卖一个东西便宜,这生意是做不长久的,迟早会被别人用更低的价格给干掉。汇川真正厉害的地方,在于他们从来没想过“躺平”。他们的赚钱公式,很快就进化了。
你设身处地地想一下,假如你是一个做自动化设备的老板,你买了一个汇川的伺服电机(就是让机器胳膊动得更精准的东西),用下来感觉不错,性价比高,服务也好。这时候,你要开发一台新设备,还需要一个“大脑”来指挥这些电机,这个“大脑”叫PLC。
汇川的销售跑过来跟你说:“老板,你看我们伺服你用得挺好,要不这次试试我们的PLC?都是一家人,软硬件匹配起来更顺畅,我再给你个‘全家桶’的优惠价。”
你作为老板,会不会心动?大概率会想,反正伺服都用了,那就试试呗,万一好用呢?
这就是汇川的核心打法:平台化协同。他们不满足于只卖一个零件,而是要给你提供一整套解决方案。从最底层的电机(执行层),到中间的伺服、变频器(驱动层),再到上面的PLC、触摸屏(控制层),甚至还有机器视觉(传感层)。
这么一来,他的赚钱公式就变得立体又强大了:
利润 = (N个行业的客户) × (每个客户买走的一堆产品的总价) × (还不错的毛利率) - (平台化的研发和销售费用)
你看,这个公式的想象空间就大多了。
客户来源更多了:从电梯,到纺织机、注塑机,再到后来风口上的锂电池设备、光伏设备、3C自动化设备……哪个行业热,汇川的“集团军”就冲向哪里。这也是为什么在2024年行业下降那种环境下,他的通用自动化业务还能增长1.36%的原因,因为他在新能源这些高增长行业里吃到了大肉。
从每个客户身上赚的钱更多了:以前只卖个电机赚1000块,现在是连着PLC、触摸屏一起卖,可能就赚了5000块。
客户更难跑掉了:一旦你整条产线都用了汇川的“全家桶”,你的工程师也习惯了用汇川的软件来编程调试。这个“使用习惯”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壁垒。你想换掉其中一个部件,就得考虑跟其他东西兼不兼容的问题,麻烦得很。
最近,他们还搞了个叫iFA的工业软件平台,这玩意儿就是冲着西门子的“博图”去的。说白了,就是想建一个自己的“安卓生态系统”。以后,所有的工程师都在我这个系统里开发、玩耍,那我的硬件还愁卖吗?这生意,就从“卖产品”,彻底变成了“做平台、建生态”。
三、 那个神奇的“成长飞轮”
从咱们投资人的角度看,汇川过去这二十年,其实就是在拧一个巨大的“飞轮”。
一开始,拧动这个飞轮特别费劲,他们靠“电梯”这个支点,使出了吃奶的劲儿,才让飞轮勉强转了第一圈。
但是,一旦飞轮有了惯性,就开始自我加速了。
1、他们把在电梯驱动上积累的技术,稍微改改,就用到了通用伺服上,很轻松就做成了国内老大。(这可不是我瞎说,你看像工控网、睿工业这些行业媒体和机构的数据,都验证了这一点)。这是技术飞轮。
2、他们卖伺服的渠道,同时也能卖PLC,卖触摸屏,一个销售能卖一堆东西,效率极高。这是渠道飞轮。
3、他们服务锂电行业的解决方案,稍微调整一下,就能用到光伏行业,快速复制成功经验。这是行业解决方案飞轮。
这几个小飞轮,共同推动着汇川这个大飞轮越转越快。当通用自动化这个飞轮转得足够稳之后,他们又开始启动新的飞轮了。
最成功的,就是新能源汽车。做新能源车的电驱系统,核心技术是什么?还是电机控制,这不就是汇川的看家本领吗?于是,他们把在工业领域积累了几十年的技术、人才、供应链管理能力,一股脑儿地砸向了新能源车。虽然头几年一直在亏钱,但硬是啃了下来。到2023年,这块业务终于扭亏为盈,2023 年新能源汽车业务收入达94.00 亿元,同比增长80%,占总营收比重提升至 30.9%;2024 年新能源汽车业务收入达166.42 亿元,同比增长67.76%,首次超过通用自动化业务(152.43 亿元),成为公司第一大收入来源。已经成了理想、广汽、小米这些头部车企的核心供应商,妥妥的第二增长曲线成功案例。
现在,你再看这份调研纪要,他们又在为未来的飞轮布局了:
大型PLC:这是要跟西门子正面掰手腕,抢最肥的那块肉。
海外市场:要把在中国被验证成功的这套打法,复制到全世界去。
人形机器人:这就更科幻了,是为未来十年、二十年埋下的种子。
所以你看,汇川的成长,不是靠一个风口、一个爆品,而是一个可以不断自我复制、自我加强的系统。这才是这家公司最厉害,也最值得我们花时间研究的地方。
第二章:账本的秘密——这钱赚得“虚”不“虚”?
聊了这么多商业模式,听起来天花乱坠,对吧?但是,生意场上,故事讲得再好,最后都得落到账本上。账本是不会骗人的。咱们就用最挑剔的眼光,来盘盘汇川的家底,看看他这钱赚得到底“干净”不“干净”。
一、 ROE:老板能力的“试金石”
如果一家公司只能看一个财务指标,那我一定会选ROE(净资产收益率)。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你拿股东的钱,有多能赚钱”。比如ROE是20%,就意味着你年初投给公司100块钱,到年底,他能给你赚回来20块的净利润。
汇川的ROE有多牛?其近五年净资产收益率(ROE)呈现先升后降、但长期保持行业领先的特点,2020年是21.7%,通用自动化需求爆发、新能源汽车业务扭亏为盈;2021年是27.35%,伺服系统市占率跃居国内第一、新能源业务收入翻倍;2022年是24.31%,通用自动化增速放缓、新能源业务毛利率承压;2023年是21.41%,行业价格战加剧、低毛利新能源业务占比提升;2024年是16.52%,新能源汽车业务价格竞争白热化、研发投入加大。
在制造业这种需要大笔投钱买地、买设备、铺货的“重资产”行业里,能常年维持接近20%的ROE,绝对是凤毛麟角。从 2020-2021年的高速增长期,到2022-2024年的结构调整期,我们看到汇川技术管理层不断地在根据市场与业务的变化,调整技术投入规模,以应对未来的新业务机会。这说明什么?说明这家公司的管理层,是顶级的操盘手。他们不仅能赚钱,还特别会用钱。
二、 现金流:比利润更“诚实”的血液
你知道,利润这东西,有时候是能“美化”的。比如,我把货卖给你了,你没给我钱,只是打了张欠条,但在会计账上,我已经可以算作利润了。但这是“纸面富贵”,万一你赖账,这利润就是个泡影。
所以,比利润更重要的,是经营活动现金流。这才是公司实打实收回来的真金白银,是公司的“血液”。
我翻了汇川2024年的财报,发现一个特别健康的现象:他去年净利润是42.85亿,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居然有72亿!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的利润,含金量高达168%!每一块钱的利润,背后都有一块六毛八的现金支撑。这说明他在产业链里腰杆特别硬,客户不敢欠他钱,都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我详细查了下这个现金流的驱动因素,主要是三个方面:
应收账款管理优化:应收账款周转率从 4.0 次提升至 3.8 次,回款效率提升;
应付账款增加: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同比增长 38.07%,占用上游资金能力增强;
新能源业务回款改善:800V SiC 电驱系统订单集中交付,客户付款周期缩短。
你想想,一家公司,既能赚钱,赚的钱又能全部变成现金收回来。有了这些源源不断的现金“血液”,他才能干嘛?才能像纪要里说的,每年拿出营收的8.5%(2024年是31.47个亿)去搞研发,去养着那些暂时不赚钱的新业务。
这种强大的“自我造血”能力,是很多看起来很风光,但实际到处找融资的“网红”公司,完全没法比的。这才是穿越经济周期的真正底气。
第三章:护城河有多宽?——从一堵墙到一个“热带雨林”
你看,做生意,竞争无处不在。汇川做得这么好,难道别人都是傻子吗?为什么模仿者、挑战者,始终没能把他拉下马?这就是我们要聊的“护城河”。
很多人理解的护城河,就是一堵静态的墙,比如品牌、技术专利、规模。汇川当然有这些。但我觉得,这些都不是他最核心的。真正的护城河,不是一堵墙,而是一个动态的、能自我进化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什么意思呢?
你想想热带雨林,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动植物,互相依存,形成了一个闭环。外面就算着火,或者有物种入侵,雨林内部有很强的自我修复和抵抗能力。汇川的竞争力,就像这个雨林。
1、“随叫随到”的服务,就是雨林的土壤。
市场上很多人都说,汇川的服务是“保姆式”的,从业内听到的许多故事来看,这种说法一点都不夸张。
我给你讲个场景。一个在广东做非标设备的老板,他的设备半夜出了问题,第二天就要交货,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打给国外那个品牌的客服,对方礼貌地告诉他,请在工作时间联系技术支持。他没办法,试着打了汇川的400电话,没想到,接电话的工程师直接在线上帮他诊断,发现是软件问题,远程就给解决了。工程师还跟他说:“老板你放心睡,我这边帮你盯着数据,有问题我再给你打电话。”
就这么一件事,这个老板以后所有的设备,就全换成汇川了
这种听起来很“笨”,但极其有效的服务,就是汇川这个“雨林”最肥沃的土壤。它不是靠技术壁垒,而是靠一种近乎偏执的客户导向,建立起来的信任壁垒。
2、“比你更懂你”的行业深耕,就是雨林里的大树。
汇川不是简单地卖产品,他是真的派人去客户的工厂里,跟产线工人一起待着,去搞明白人家的生产工艺到底有什么痛点。比如做光伏切片的设备,要求速度又快又稳,差一点,切出来的硅片就全废了。汇川就专门搞了个团队,研究这个“切片”的工艺,然后推出一个专门的解决方案,把伺服、控制器、算法全给你优化好。设备厂拿来就能用,效率比自己攒的方案高多了。这种深入到“工艺”层面的能力,就像雨林里那些根深叶茂的大树,构成了系统的骨架。
3、“硬件+软件+生态”的组合拳,就是雨林里的藤蔓和生物链。
现在,汇川通过iFA这个软件平台,把所有的硬件产品都串联起来了。就像雨林里的藤蔓,把一棵棵大树都连接在了一起,让整个系统更加稳固。这个生态一旦建成,就非常可怕。新来的竞争者,可能在某一个产品上,能做到比汇川性能更好或者价格更便宜。但是,他只是雨林外的一棵小草,而汇川提供的是整个雨林。客户要的不是一棵草,而是整个生态系统带来的稳定、高效和便利。
所以,汇川的护城河,不是挖出来的,而是“长”出来的。它是一个有生命、在不断进化的系统。这比任何静态的技术壁垒,都要牢固得多。
第四章:未来的牌桌——汇川在赌什么?我们又在担心什么?
好了,说了这么多汇川有多牛。但投资,买的是未来。咱们得看看,他现在把钱和精力都投在了哪里,这决定了它未来能在多大的牌桌上玩。我总结了一下,汇川现在主要在下三盘大棋。
第一盘棋:高端化,去“珠峰”上插旗。
在中低端市场,汇川已经是王者了。但他不满足,他的目标,是金字塔最顶端那块被西门子、罗克韦尔霸占的市场,特别是大型PLC。这玩意儿是整条大型生产线的“中枢神经”,技术壁垒极高,利润也最丰厚。汇川现在推出带功能安全的大型PLC,就是吹响了总攻的号角。当然,这盘棋风险也最大。就像登山,越往上越难。技术能不能过关?客户敢不敢用在一个价值几十亿的产线上?这都需要时间来验证。管理层也得有足够的战略耐心,不能因为短期没效果就放弃了。
第二盘棋:全球化,从“家里横”到“出去打”。
汇川的管理层很清醒,中国市场再大,也有天花板。所以他们提出了“出海是第一战略”。现在已经在匈牙利、印度建厂了。这要是干成了,等于把公司的市场空间,一下子扩大了好几倍。但挑战也巨大。你得面对完全不同的文化、法律、商业环境。你在国内那套“保姆式”服务,到了人工巨贵的欧洲,还能不能玩得转?这些都是未知数。
第三盘棋:未来化,为十年后“播种”。
这就是纪要里提到的人形机器人了。这东西现在看起来还很遥远,但可能是未来颠覆很多行业的终极产品。汇川现在不造整个机器人,他很聪明,从自己最擅长的核心零部件做起,比如伺服电机、驱动器、滚珠丝杠。这就像当年智能手机还没普及的时候,有人就开始研究里面的芯片和摄像头了。这盘棋,赌的是一个非常遥远的未来。短期内肯定不赚钱,纯粹是“烧钱”。但对于一个有雄心的公司来说,这种着眼于未来的“播种”,是必须做的。
那么,作为旁观者,我们在担心什么呢?
1、周期的力量。汇川再牛,也还是在制造业这个池子里游泳。如果全球经济真的不行了,池子里的水都少了,他再能游,也还是会受影响。
2、竞争的残酷。高端市场,西门子他们不会坐以待毙,肯定会反击。中低端市场,国内的同行也在拼命追赶。汇川能不能一直保持领先?
3、成长的烦恼。公司现在这么大了,还能不能像创业时那样灵活、高效?会不会得“大公司病”?
这些风险,都是真实存在的。投资,从来都不是一个只有“是”或“否”的选择题,而是一个关于“概率”和“赔率”的权衡题。
第五章:所以,这杯“咖啡”到底该不该“买单”?
聊了这么多,回到咱们最初的问题:汇川这家公司,到底怎么样?如果把我们的钱看作是在咖啡馆的消费,那这杯叫“汇川”的咖啡,我们该不该为它买单?
一、 它在我的“投资菜单”里,算哪一道菜?
在我的投资组合里,我会把公司分成几种。有的像“甜品”,比如那些炒概念的小公司,尝个新鲜,投机一把,输了也无所谓。有的像“主食”,比如一些高股息的公用事业股,稳稳当当,填饱肚子。
而汇川,我会把它定义为“核心成长型的招牌牛排”。
“牛排”的意思是,它是一道硬菜,是资产里的“压舱石”。它的基本盘(通用自动化)非常稳固,现金流好,护城河深,能让你晚上睡得着觉。
“核心成长型”的意思是,这块牛排还在长!它的新业务,比如新能源车、海外市场,甚至未来的人形机器人,都可能让它从一块“西冷”,长成一块更贵的“战斧”。它能给你的组合提供可观的超额收益。
二、 如果是我,会怎么“吃”这块牛排?
1、不追高,等“打折”。这么好的公司,市场上的聪明人肯定都盯着。所以它大部分时间都不便宜。我会很有耐心地等。等到什么时候?等到宏观经济一片悲观,大家都在担心制造业要完蛋了,因为恐惧而把它“打折”卖出的时候,我会进去。这叫“在哭声中买入”。
2、不看K线,看“体检报告”。买入之后,我不会天天盯着股价波动。我会像个医生一样,定期给它做“体检”。我关注的,是咱们前面聊的那些运营指标:他的ROE是不是还那么高?现金流是不是还那么健康?海外市场是不是真的有大客户进来了?那个高端PLC,是不是真的有工厂敢用了?毛利率有没有突然掉得很难看?只要这些核心的“体检指标”没问题,那股价的短期波动,就只是噪音。
3、为确定性付钱,把不确定性当“赠品”。我买汇川,主要买的是它在通用自动化领域的确定性,和新能源车、海外市场这些比较看得见的增长。至于人形机器人,我会把它当成一个“赠品”,一个“彩蛋”。如果未来做成了,那是天大的惊喜;如果没做成,也不影响我对它核心价值的判断。这样,心态就会很好。
最后的最后,聊点感性的。
你知道吗,有时候看一家公司,就像看一个人。汇川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个理工科的“学霸”,有点闷,不爱说话,不会讲那些花里胡哨的故事。但你去看他的作业本,每一道题都解得清清楚楚,每一步都扎扎实实。他可能不是班里最讨女生喜欢的那个,但一定是那个让你觉得最可靠、最值得信赖的。
商业史一再证明,伟大的公司往往都带有一种“钝感力”——对短期波动的容忍,对长期价值的偏执。它们不追逐每一个风口,却能在自己认准的赛道上,用近乎笨拙的方式,构建起最坚实的壁垒。
汇川的故事,与其说是一个关于技术和市场的商业案例,不如说是一个关于耐心、专注和相信复利效应的人文故事。在中国制造业波澜壮阔的画卷上,它选择做那个画得最慢,但或许能画得最久的人。
好了,我的“情报”就分享到这儿。这杯“咖啡”的味道,我已经告诉你了。至于要不要买单,就看你自己的判断了。怎么样,下一杯,你请?
【全文完】
注:文章资料与数据来源于公开信息,纯属个人学习研究,不作为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