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果咖啡漫谈】聊聊“汽车电子系统专家”德赛西威

用户头像
松果哥的书房
 · 浙江  
创作声明: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

今天我们继续“边喝咖啡边聊公司”系列

你刚问我最近在琢磨什么,那我就跟你好好聊聊我最近一直在“盘”的一家公司——德赛西威(股票代码002920)。

说真的,这家公司你可能听过,但大概率没太往心里去。它不像那些天天上头条的造车新势力,没那么多抓马的故事可讲。但哥们儿,有时候,最赚钱的机会,恰恰就藏在这些不怎么“性感”、甚至有点“闷”的名字背后。

开场白:先别急着看股价,咱们聊聊生意本身

你知道现在汽车圈有多卷吧?电动车打得头破血流,智能化这边也是神仙打架。咱们作为普通人,看的是热闹,今天这个发布会,明天那个新技术。但作为想在里面淘金的人,你得往深处看,看谁是那个在金矿边上“卖水、卖牛仔裤”的人。

德赛西威,在我看来,就是这个时代里一个越来越核心的“卖水人”,而且卖的还是最高级的“纯净水”——汽车的大脑,也就是域控制器。

最近市场上传得挺热闹的,这些信息我也都去核实了一遍,基本都来自公司近期的投资者调研纪要,靠谱。说他们给理想、小米吉利那几款爆火的车做中控大屏和智能座KOMBI,出货量巨大。更牛的是,他们第五代的产品,理想已经下了新订单。智驾这边,小米、理想、小鹏这些在智能化上最激进的玩家,用的旗舰域控制器也是他家的。

听着是不是就是一堆订单新闻?大部分人看到这就划过去了。但咱们得往里再钻一层。这些订单背后,藏着这家公司真正的“秘密”,或者说,它的生意到底有多“硬”。

第一部分:这生意到底有多“硬”?聊聊它的护城河

你想想,咱们买东西,今天这家便宜就买这家,明天那家打折就去那家。但在汽车这个行业,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主机厂,尤其是那些一线大厂,选一个核心供应商,比挑女婿还严格。一旦选定了,在一个车型生命周期里(通常是5-7年),轻易不会换。为啥?风险和成本都太高了。

从“卖盒子的”到“一起造车的”

德赛西威最早给我的印象,就是个卖汽车电子“盒子”的,比如中控屏、仪表盘。但现在完全不是了。它现在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主机厂的“技术合伙人”。

你看,像理想、小米这些新势力,他们追求的是什么?快!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新车型一年一改款,软件两周一OTA(在线升级)。他们没时间,也没那么多精力去从零开始搞那个最底层的硬件和系统。

这时候,德赛西威的价值就出来了。它提供一个功能超强、性能超稳的“平台”,就像一个预制好的、装修豪华的“毛坯房”。主机厂拿到手,可以直接在上面搞自己的“软装”——开发各种App、设计UI、调试用户体验。这一下,就把车型的研发周期缩短了至少半年甚至更久。你说,这半年时间,对一家新势力来说,值多少钱?简直是用钱都买不来的黄金窗口期。

所以,他们跟主机厂的关系,早就不是简单的“你下单,我发货”了。而是深度绑定,从车型定义阶段就一起开会,一起解决技术难题,一起升级。这种关系,一旦建立起来,就特别牢靠。你想想,你家的地基是张三打的,你总不能房子盖到一半,说我要换李四来打地基吧?换不起,也折腾不起。

它的“三板斧”,别人还真学不来

聊到这,你可能会问,那做这个“平台”的公司也不少,凭什么是德赛西威?这就是我最看重的地方,它的护城河,不是一米宽,而是由三道又宽又深的河组成的,而且随着时间还在不断加宽加深。

第一道河:朋友圈太“顶级”了。

智能汽车这行,谁最牛?芯片公司啊!高通的座舱芯片,英伟达的智驾芯片,就是行业的标准。德赛西威干了件最聪明的事,就是跟这俩巨头成了“铁哥们”。它是英伟达在中国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英伟达最新的芯片、最新的技术资料,它能比别人早半年甚至一年拿到手。

哥们儿,在现在这个行业,领先一年是什么概念?就是你已经用上iPhone 16了,别人还在研究iPhone 15怎么开机。这个先发优势,就是它最硬的底牌。

第二道河:骨子里的“德国血统”和系统性的工程能力。

这家公司前身是跟德国西门子合资的,所以它骨子里有种德国工程师的“强迫症”,就是对质量和可靠性的极致追求。这种能力不是靠讲故事,而是实打实的投入。我特地去查了他们的年报和相关资料,他们有个通过了CNAS认证的国家级实验中心,这可不是随便什么公司都能有的。

在这个实验室里,他们能模拟从零下40℃的漠河冬天,到零上125℃的火焰山“烤验”,还能模拟98%湿度的热带雨林和各种强电磁干扰。一个产品要经过超过3400项这样的变态测试才能出厂。所以,当有些品牌还在为车机在冬天开不了机而头疼时,德赛西威的产品已经在实验室里被“折磨”了千百遍。这种对工程能力的系统性投入,才是“车规级”三个字真正的含义,也是那些习惯了消费电子迭代速度的竞争者,最难跨越的门槛。

第三道河:跟客户“共生”出来的进化能力。

德赛西威算是跟理想、小鹏这批新势力一起成长起来的。新势力的需求最激进,想法最大胆,天天逼着供应链去实现各种“异想天开”的功能。这个过程,对供应商来说是痛苦的,但也是最好的锻炼。德赛西威就在这种“被虐”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技术和产品打磨得炉火纯青。

现在,它给理想、小米成功量产的经验,就是它最好的名片。别的车企一看,哦,最挑剔的客户你都服务好了,那我用你的产品,肯定没问题。这就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正向循环。

所以你看,朋友圈、硬功夫、好口碑,这三样东西加在一起,就成了它牢不可破的护城河。说句实在话,对于一个供应商来说,最牛的合同,不是那几页纸,而是能被写进客户未来三年的产品路线图里。德赛西威现在就在干这个事。

第二部分:这公司的成长,天花板在哪?

聊完生意本身,咱们再聊点实际的,这公司未来还能长多大?毕竟,咱们投资,投的是未来。在我看来,它的增长故事,就像一个三级火箭,一节比一节猛。

第一级火箭:从“高端局”打到“全民局”

以前,智能座舱、智能驾驶,都是三四十万以上车的专属。但现在,十几万的车也开始普及了。德赛西威很聪明,它不光做给理想、小米用的高端货,也推出了性价比超高的“青春版”方案。

最近的消息是,广汽丰田、奇瑞这些走量的“国民车企”,都开始用它的方案了。你想想这个市场空间,从一年卖几十万辆的高端车,扩展到一年卖几百万辆的主流家用车,这个“量”的增长,是实打实的。

第二级火箭:卖的东西越来越“值钱”

这是我最兴奋的一点,也是我反复核对过财报数据后得出的结论。你去看财报,会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当整个市场还在为智能座舱那点毛利率卷生卷死的时候,德赛西威的增长故事,早就换了主角。

我给你看个数据,这可是白纸黑字写在2024年年报里的:那一年,它智能驾驶业务的收入增速,高达63.06%,几乎是公司整体增速(26.06%)的两倍半还多!更关键的是,这块业务的毛利率,从2023年的20.15%提升到了24.13%,实打实地涨了3.98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它不光车卖得多了,而且单车的价值也越来越高。以前可能一辆车上就卖个几千块的中控屏,现在是价值上万的智能驾驶“全家桶”。这个“价”的提升,比量的增长更可怕,因为它直接拉动了利润。

第三级火箭:从“中国冠军”到“世界选手”

这才是真正打开想象空间的地方。德赛西威现在不满足于只在中国玩了,它要去海外抢地盘。它在德国、日本、新加坡都设了办公室,最关键的是,它要在西班牙建个智能工厂,计划2026年就要投产。这些信息都能在它的官网和公告里查到,是板上钉钉的战略。

这步棋走得太妙了。一方面,欧洲是BBA的大本营,你在他家门口建厂,就是为了近距离服务他们,抢他们的订单。另一方面,现在中国车企不是都在搞“出海”嘛,德赛西威跟着一起出去,给这些“出海”的兄弟们做配套,这叫“协同出海”。

根据公司在2025年披露的投资者调研纪要显示,它2024年海外新获订单年化销售额同比增长超过120%,突破了50亿元。这还只是个开始。未来,德赛西威的增长,很大程度上要看海外市场的脸色。

花钱的“品味”,决定了公司的高度

聊了这么多增长,你可能会担心,摊子铺这么大,会不会扯着蛋?这就得看一家公司怎么“花钱”了。说真的,一家公司怎么花钱,比它怎么赚钱,更能看出它的未来。

德赛西威的钱,主要花在两个地方:一是研发,二是建厂。我翻了它过去三年的年报,研发投入占收入的比重,分别是2022年研发费用16.13亿元,占营收11.74%(营收149.33亿元)、2023年研发费用19.82亿元,占营收9.05%(营收219.08亿元)、2024年研发费用22.56亿元,占营收8.17%(营收276.18亿元)。研发费用连年上涨,这在制造业里绝对是高标准了。它把赚来的钱,都变成了更牛的技术和更大的产能,这就是一个良性的“增长飞轮”。

而且,它还舍得给股东分红。这就说明,公司现金流很健康,管理层心里有谱,不是那种只会画饼圈钱的公司。这种“品味”,让人觉得踏实。

第三部分:聊点“虚”的,但可能最重要

咱们聊股票,不能只看财报。有时候,那些“虚”的东西,比如人、文化,才是决定一家公司能走多远的关键。

这帮“船长”,稳得可怕

在我这十几年看公司的经验里,见过太多因为管理层内斗、换帅而把一手好牌打烂的例子。所以,当我看到德赛西威核心团队那份近乎‘无聊’的稳定性时——我去翻了年报,董事长高大鹏先生等高管,都在公司或德赛体系里干了N多年——我反而觉得特别安心。

这种稳定,意味着战略的延续性和执行的确定性。从十几年前下决心从合资变成纯内资,到几年前果断成立三大事业部,再到今天坚定地全球化,你会发现,这家公司在每个关键的十字路口,几乎都没走错过。这种决策的成功率,背后就是管理层的远见和定力。在汽车这个“百年老店”级别的行业里,这种“稳”,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竞争力。

一种“混血”的独特气质

你要是去德赛西威跟他们的人聊,会感觉到一种很有意思的“混血”气质。

一方面,有德国人的严谨和较真。代码要规范,测试要到位,对产品质量有种近乎偏执的追求。这是他们从西门子那里继承来的好东西。

另一方面,又有中国企业的灵活和速度。市场要什么,客户提什么需求,他们能快速响应,快速迭代。这是他们在粤港澳大湾区这个“卷都”里练出来的本事。

这种“德系骨架+中式灵魂”的组合,让它既能搞定大众、丰田这种流程严苛的“老钱”,又能跟上理想、小米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新贵”的节奏。这种文化上的兼容性,非常难得。

第四部分:所以,这东西现在到底贵不贵?

好了,聊了这么多,回到最核心的问题:这公司这么好,现在买,贵不贵?咱们也别搞得太复杂,就用大白话分析一下,所有数据都基于最新的2025年半年报和当前的市场情况。

用几个“尺子”量一量

看赚钱效率(ROE):这个指标,简单说就是你投100块钱给公司,它一年能帮你净赚多少钱。我拿2025年半年报的数据算了下,它上半年的净利润是12.23亿,年化一下就是24.46亿。再用这个数除以它平均的净资产(大概103.17亿),得出的年化ROE高达23.71%。哥们儿,现在理财能有几个点?巴菲特那么牛,长期也就20%左右。一家重资产的制造企业,能有这个效率,绝对是学霸级别的。

看估值(PE/PEG):咱们就按最近839亿的市值来算(这个数会变,但逻辑不变)。我算了下它的滚动市盈率(TTM PE),也就是用当前市值除以过去四个季度的净利润(23.89亿),大概是35倍。听着不低,对吧?但你得看它的增长啊。市场普遍预期它未来几年的利润增长能到30%左右。用35倍的市盈率除以30%的增长率,得出的PEG就1.17。一般来说,PEG在1附近,对于一个行业龙头来说,就算是个合理的价格。不能说捡了大便宜,但肯定也不算贵。

看现金流:我还特别看了一下它的现金流,发现一个非常好的信号。2025年上半年,它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是16.38亿,远大于12.23亿的净利润。这说明公司赚的钱,都是实打实的现金,不是一堆应收账款。盈利质量非常高,心里踏实。

咱们开个脑洞:它能再涨5倍吗?

聊投资嘛,总得有点梦想。咱们就大胆想一下,这家现在小一千亿市值的公司,未来有没有可能变成五千亿的巨头?

我觉得,要实现这个目标,得完成四个“小任务”:

1、收入得翻几番:从现在的三百亿,做到一千五百亿。

2、得去海外“插旗”:不能只在中国牛,得成为大众、丰田、通用这些国际巨头的核心供应商,海外收入至少占到四成。

3、智能驾驶得“挑大梁”:这块业务得成为公司最主要的利润来源。

4、得有“新故事”可讲比如它那个叫“川行致远”的无人车,或者在机器人什么的领域,得有一个能真正商业化、赚大钱。

这四个任务,哪个都不容易。但这就像一张寻宝图,给了我们一个未来去验证和跟踪的路线。

第五部分:丑话说在前面,风险和坑在哪?

投资这事,本质上就是在迷雾里开船。咱们的工作,不是等迷雾都散了再出发,而是在能见度最高的时候,挑一艘最结实的船。聊了这么多优点,风险也必须说明白。

最大的风险:客户太集中。它现在跟理想绑得太深了。这是一把双刃剑,理想卖得好,它就跟着吃肉;万一哪天理想的车型卖不动了,或者换了供应商,对它的打击会非常大。

技术路线站错队的风险。现在自动驾驶的技术路线还没完全定下来,万一未来行业标准变了,它现在押注的技术被淘汰了,那前期的投入就都打水漂了。

出海的水土不服。去海外建厂、管外国员工、应付各种贸易壁垒,这里面的坑,比想象的多得多。

价格战的压力。主机厂打价格战,肯定会把压力传导给供应商。怎么在“降本增效”和“保持品质”之间走钢丝,是个大考验。

市场可能还没看明白的地方

我觉得,现在市场对它,可能还有几个“误解”。

一是还把它当成个“硬件厂”,没给它软件和生态的估值。未来,它靠软件和服务赚钱的比例会越来越高。

二是对它“出海”的故事,还没给够想象力。大家都在说车企出海,但没太关注后面跟着的这些供应链巨头。

三是对于它搞的无人车这些新业务,基本就当没看见,没给估值。万一哪天搞成了,那就是巨大的惊喜。

所以,我觉得它的股价,反映了未来两三年的乐观预期,但对于它成为一个全球化巨头的长期故事,市场还是有分歧的。而分歧,就是咱们的机会。

收个尾:所以,这杯“咖啡”到底该不该喝?

好了,聊了这么久,咖啡都快凉了。总结一下我的看法吧。

德赛西威这家公司,在我眼里,不是那种适合短线炒作、追涨杀跌的股票。它更像一块值得长期持有的“压舱石”资产。你买它,买的不是一两个季度的财报,而是未来十年汽车产业智能化、中国高端制造全球化的这张“大票”。

它就像一个班里不怎么说话,但每次考试都稳居前三的学霸。你可能觉得他有点闷,但你知道,他前途无量。

所以,我的策略很简单:

定位:核心仓位,长期持有。把它当成一个成长基金来配置。

买点:现在这个价格不贵,可以分批建仓。如果遇到整个行业不好,或者大盘下跌,把它股价砸下来的时候,那反而是个“上车”的好机会。

持有:买了之后,就别天天盯着了。你要做的,就是每隔一个季度,看看我前面说的那几个“验证点”——海外订单有没有新突破?下一代技术平台搞定了吗?智驾业务的毛利率还在涨吗?只要这些核心逻辑没变,就安心拿着。

好了,就聊这么多吧。这杯咖啡我请了,就当是为咱们未来可能抓住的机会,提前庆祝一下。当然了,这都是我的一家之言,你自己回去也得再好好琢磨琢磨。投资这事,最终还得自己做决定,对吧?

【全文完】

注:文章资料与数据来源于公开信息,纯属个人学习研究,不作为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