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一直挺感谢格力的。因为没有这样鲜明的对手横向比较,我不会对小米商业模式的优势理解得如此透彻。
2020/21年我最早开始写东西的时候,小米和格力的市值都在2000-3000亿徘徊,那会我还很乐意在雪球和格力的粉丝们争论和“吵架”。
彼时我记得格力正在积极布局智能手机和新能源汽车业务。智能手机是在格力2/3系列都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启用全新的“大松”品牌;新能源车是格力一边入主珠海银隆,另一边和威马战略合作。
两方的粉丝各执己见,都认为自己支持的企业能从具有优势的主业,扩张到对手的势力范围分一杯羹。大家摆事实,讲道理,再到问候互相的直系亲属 —— 当然,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
五年过去了,小米来到1.5万亿市值,而格力还在2500亿区间。双方在智能手机/空调/新能源车业务上的成败得失,可谓一目了然。关于这点,和机构投资者的沟通尤为顺畅,貌似多解释一句,都是对对方智商的不尊重。
我也逐渐明白过来,资本市场里最无力的挣扎和反抗,可能就是嘴硬。只有那些用钱投票打不赢的场子,才会想着在嘴上找回失落,然后告诉自己“我赢了”。
从那之后,我也越来越不愿意参与那些所谓的互联网吵架。因为除了流量,一无是处。
在我心里,唯有时间,是小米永远的朋友。
$小米集团-W(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