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术跳板:从实验室到军机“通行证”的三级火箭
1. 中科院“基因”
2005年,山西煤化所完成国家863计划T700级碳纤维鉴定,强度、模量达到航空门槛,却卡在稳定连续化制备——产业化!2008年常州市政府以XX名义整体引进,中简科技诞生,自带“国家队”血统。
2. 02专项“入场券”
2010年公司牵头“高性能碳纤维工程化”重大专项,用户方正是611所。四年内必须:
- 建成百吨级氧化碳化线;
- 纤维通过航空级湿热、冲击、疲劳、开孔压缩全套试验;
- 数据直接写进型号材料手册。
专项验收一次通过,等于拿到军机供应链“准生证”。
3. 进口断供“窗口期”
2013年日本东丽对华断供,J20原型机面临材料缺口。上峰紧急评审,结论“ZT7 可等效替代”,中简火线替补,地位由此固化。公司一直强调ZT7“高于T700级别”,对应就是当年的东丽断供产品。
二、型号锁定:设计冻结+验证壁垒的双保险
1. 图纸级指定
J20复合材料用量高,主承力框、进气道、鸭翼采用“湿态共固化”整体成型。ZT7系列在《目录手册》被写成“推荐唯一来源”,相当于在图纸层面直接点名,后期更换须重做全机静力/疲劳/湿热试验,代价数亿元、周期四年起,主机厂不会冒险。
2. 数据包壁垒
每卷纤维须随货附带雷达透波、冲击后压缩、湿热剩余强度三类实测数据。新进入者即使纤维指标达标,也必须从零补做全套试验,时间成本难以接受。
三、专利+产能护城河:把“技术领先”变成“供应独占”
1. 专利组合
- 源头12件中科院专利,预氧化工艺、耐高温上浆剂等;
- 自研90余件装备专利,良品率远高于国内同行水平。
2. 产能与合规
国内最早同时拿到双证的民营碳纤维企业,满足“同等质量下备份产能≥2倍订单”的军品要求。【因此,以往很多人都犯了错误——以理论产能为标准,按计算器算利润。同理,也可以理解为何公司迫切需要上马四期项目。】
3. 再验证周期
军品条例规定:更换材料须重做“材料-结构-整机”三级验证,至少四年。中简利用先发优势把“时间”变成壁垒。【如非产能或性能原因,签字的领导敢随便改用吗,相信懂点心理学的朋友都知道。】
总结一下,中科院技术+国家专项+型号断供窗口,使中简率先挤进成飞供应链;图纸指定+数据包+再验证周期,又把“先发”变成“独供”。专利和产能只是护城河,真正的水下闸门是“型号一旦冻结,材料即被锁定”的军工规则。
到了后期发生EW战争,军工采购要求双流水,那就是后续的故事了,等股价涨回去再谈。$中简科技(SZ300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