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南京照相馆》上映没几天就破10亿,这票房势头超猛。有人说它靠题材红利,可那么多人自发安利,口碑摆在那。不过吐槽也不少,节奏拖沓、角色转变生硬。但不管咋说,能让大家走进影院关注这段历史,这票房也算值了 。
说回正事儿,在翻阅广联航空的工艺档案时,我注意到它的核心壁垒在于航空工装和复合材料成型技术的耦合能力。比如飞机翼盒整体成型工艺、五轴联动加工等,内齿轮加工的高精度定位系统和可调节夹紧力控制技术,在提升了加工效率的同时还让产品精度更上一层楼。在无人机制造方面也有新动作,新获得的“无人飞行器后机身铆接型架卡板自动定位结构”专利,能缩短装配周期、提高重复定位精度,看来在无人机领域已经开始悄悄发力。
最近广联航空的研发投入有点猛,2025年一季度研发费用同比大增61.21%。这钱都花在了刀刃上,公司一边参与了C919、C929等大飞机项目,参与设计制造AG600水陆两栖飞机的总装配生产线,一边在忙着布局低空经济领域,和产业链内的企业合作研发轻量化飞行器结构件,持续在无人机和复合材料技术上突破。
根据工信部等有关测算,2025年国内航空零部件市场预计超过450亿元,广联航空在军用无人机结构件领域的市占率已经达到35%,这是一个隐形的细分领域龙头。再加上国产大飞机C919的产能爬坡,公司作为二级供应商,订单应该充足。低空经济政策的东风也吹来了,国家要在2025年前建成30个以上低空经济示范区,开放3000米以下空域商业化运营,这对广联航空的低空物流无人机业务来说,业务爆发期已经开始倒数。
看完广联航空的年报,我发现它建设的上海民用航空生产基地,预计2027年达产后能贡献9.8亿元营收,相当于再造一个广联航空。在西安、成都、自贡等地的生产基地已经开始释放产能,超大尺寸热压罐、高精度加工中心一应俱全,和客户“产能投入 - 项目落地”的绑定模式也很聪明,能满足航空航天产品“小批量、多品种”的需求。此外,广联航空正在筹备收购天津跃峰切入航天领域,覆盖运载火箭贮箱等结构件的精密加工,让它的产业链拼图越来越完整。
接下来聊聊我对广联航空做的估值。公司2025年一季度营收2.66亿元,同比增长18.87%,净利润4594.85万元,同比增长50.63%,增长势头不错。假设未来五年营收保持20% 的复合增长率,利润率逐步提升到 20%,资本支出控制在营收的10%左右,折现率取10%,DCF 估值可能在90亿元左右,较当前60亿元市值有约50%的提升空间。
再看看相对估值法,航空零部件行业的平均市盈率(PE)是96.16,市净率(PB)是7.01。广联航空目前动态PE为33.6,市净率4.72,和行业平均相比都有明显的低估。如果广联航空能恢复到行业平均PB,那么较当前市值也有约48%的提升空间。整体来看,两种估值方法的结果非常接近,都显示出广联航空处在明显的低估阶段。
当然,投资这事儿没有百分百的确定性,广联航空虽然技术过硬、前景不错,但还是需要警惕最近爆出的实控人被留置对市场情绪的打击,这可能会让广联航空下蹲一些时间。不过,对于有实质业务支撑的广联航空,这也带来了低吸的好机会。在低空经济和军工改革的双重驱动下,我觉得广联航空是一个值得长期关注的投资标的,接下来我会继续关注它的业绩兑现情况和市场情绪转换点。
(以上内容纯属学术探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新数据欢迎交流。仅关注短期波动的请自觉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