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割草机器人赛道热度持续攀升,在各类家居论坛中,“院落面积较大时是否需购置割草机器人” 已成为高频讨论话题。与此同时,聚焦该赛道的腾亚精工股价处于阶段性波动状态,这一市场现象为深入探讨割草机器人行业发展及企业竞争态势提供了研究切入点。
从产品层面来看,市场对割草机器人的认知存在差异,部分观点认为其仅是 “搭载轮子的割草机”,技术含量有限,但行业内对优质割草机器人的核心定位更倾向于 “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的省心体验”。具体而言,优质割草机器人需具备无需人工值守、自主规避障碍物(如花盆)、精准识别已割与未割区域、遇雨可自动返回充电桩等功能。这一核心定位的本质,是对用户实际需求的深度契合,而非单纯的技术参数堆砌。类似过往消费电子领域中,部分产品通过精准捕捉用户特定痛点实现突破的案例,割草机器人的产品优化方向,亦需围绕 “院落管理者减少操作麻烦” 这一核心需求展开。
在企业布局方面,腾亚精工已明确押注割草机器人赛道,不仅设立腾亚机器人专注于相关研发工作,还推出了独立品牌 “灵屿家”。从企业资源禀赋来看,腾亚精工由传统动力工具领域转型而来,具备自主模具生产能力与可控的生产链路,这一供应链优势对于割草机器人这类 “需兼顾耐用性与成本控制” 的产品而言,具有实际价值,为其在该领域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当前割草机器人市场参与者数量逐步增加,企业若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需规避两大发展误区。其一为 “伪创新”,即部分产品在核心功能(如基础避障)未达标准的情况下,盲目增加非必要配置(如冗余显示屏)或宣扬超出实际需求的功能(如宣称可识别大量植物种类),导致产品核心体验未获实质提升;其二为 “依赖短期红利”,当前全球割草机器人市场年增速接近 20%,预计 2035 年市场规模将达 165 亿美元,在此背景下,部分企业仅聚焦代工业务以获取短期收益,未在算法优化与用户体验提升方面进行长期投入,此类模式在市场饱和后将面临较大竞争压力。
对于割草机器人这类融合 “硬科技与消费属性” 的行业而言,长期发展需依托可持续的创新环境。以工业领域经验为例,若技术创新成果(如化工设备新工艺)缺乏有效保护,易被快速仿制,将极大削弱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割草机器人的算法优化、结构改进等工作,均需长期的资金与时间投入,若专利保护体系不完善,易出现 “企业投入大量资源研发,成果却被同行低成本复制” 的情况。当前部分企业的发展主要依赖 “市场空白期红利”,缺乏核心技术积累,在行业进入技术竞争阶段后,仅能获取低附加值收益,稳定性甚至不及机柜制造、售后服务等领域。
从腾亚精工的整体业务结构来看,其传统业务(如燃气射钉枪、建筑五金)在海外市场表现稳定,可为割草机器人业务提供资金与资源支撑。但旗下品牌 “灵屿家” 若想实现可持续发展,需完成从 “依托集团内部关联交易供货” 到 “面向终端市场争夺用户” 的转型。关联交易虽能在短期内保障业务规模,但无法支撑品牌长期发展,只有当终端消费者(院落管理者)普遍认可其产品 “性价比优于人工割草、使用体验更便捷” 时,方可实现业务的深度拓展。
当前行业内存在部分企业 “过度包装概念” 的现象,部分企业尚未完全掌握生产线核心技术,却宣称产品 “达到全球领先水平”,此类行为与资本市场中 “借助热点概念推动股价上涨” 的模式存在相似性。从行业筛选逻辑来看,评估企业竞争力需聚焦两大核心维度:一是产品能否切实解决用户实际需求,二是企业是否愿意在长期技术研发、产品优化等 “慢功夫” 领域持续投入。割草机器人行业兼具发展潜力与竞争压力,企业需保持战略定力,沉下心进行技术积累与市场培育,方可在长期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