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一个比较重点的点,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那就是怎么识别财务造假的股票?
笔者想用先不看造假股具体的造假点,直接从财报入手进行分析其财务报表和融资上的异常点,避免先入为主的印象:
一、东方集团。这个稍微看一下报表就可以避雷。
1、融资100亿元,仅仅分红3亿元,2016年定向增发前,利润为正值,却连续多年经营现金流为负。主业是持续资本流失,有很明显的庞氏嫌疑。
2、2016定向增发前,资产负债表已经出现严重问题。流动资产仅仅50亿元,流动负债有68亿元。这如果还好,仅仅有息负债就有85亿元,对应的类现金资产仅仅20亿元。定向增发后更神奇的来了,在定增款在账上的情况下,有息负债一路狂飙,2017年有息负债就增长到了220亿元。
3、借款成本畸高,随便看了一下2020年年报,公司债券的利息达到7.5%。怎样的利润可以承担这样的借款成本。同时,这也反映出了资金提供方对其信用和偿债能力的判断。
二、康美药业。作为实务界和学术界的双重典型案例,同样很容易避雷。
1、2016年为止融资170亿元,仅分红几十亿元。经营现金流虽然为正,但结合资本开支自由现金流持续为负(10年整体的数据,当然医药公司可能有其特殊性,但作为谨慎投资者可以注意到)。2016定向增发后自由现金流更糟糕了。
2、营运资本变化诡异。存贷双高并不一定是财务造假,如果是由于公司是国企,大量赚来的现金未分配,且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喜欢且容易借到钱。但这种增长是接近线性的,营运资本尤其是货币资金是逐渐积累的。而康美药业则是2015年骤然增加了80亿元的流动资产并增加了50亿元的流动负债。这种大比例的增加值得警惕,并不符合一般运营公司的常理。而2016年紧随其后再次融资80亿元,则更加值得注意。
三、凯乐。
1、果然又是铁公鸡,股权融资远远多于派息。2015-2017三次增发。
2、增发后现金流翻了十倍。从1亿元左右甚至负的增长到15亿元以上,三年整。
3、预付款项比例达到离谱程度,接近100亿元。
总结:或多或少都存在很明显的线索,虽然要判断出存在造假有难度,但避开这些有疑点的应该还是比较容易的。值得讨论的是,现在有一些所谓的"高科技”公司用了或者会用以上哪些招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