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i LED 技术突破与 PCB 深度绑定
瑞丰光电是国内少数实现 Mini LED 量产的企业之一,其 Mini LED 背光产品采用树脂基及金属基 PCB 板方案,技术成熟度和良率显著高于玻璃基板方案。这种技术路径使其在消费电子、车载显示等场景中快速渗透,例如为华为、小米等品牌的高端手机提供背光模组。公司与华为的合作始于 2019 年,目前已成为华为 Mini LED 背光的核心供应商,联合研发的芯片级封装(CSP)技术可实现像素密度提升 3 倍以上,显著优于行业平均水平。
光电传感器芯片全场景覆盖
公司通过收购玲涛光电切入光电传感器领域,产品包括环境光传感器、接近传感器等,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智能穿戴设备。其自研的反射式光电传感器已通过华为终端产品认证,2024 年出货量同比增长 180%,在华为供应链中的份额提升至 25%。同时,公司正加速布局车规级光电传感器,与比亚迪、蔚来等车企合作开发车载 HUD 光传感器,预计 2025 年相关收入占比将达 15%。
华为生态深度绑定与大基金背书
瑞丰光电与华为在技术研发、产品应用等层面形成深度协同。例如,华为在瑞丰光电设立联合实验室,共同攻关 Micro LED 巨量转移技术;双方还在智能家居领域合作开发 “光 - 电 - 算法” 一体化解决方案,已接入鸿蒙生态平台。此外,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大基金)通过旗下子基金间接持有公司 3.2% 股权,成为第五大股东,凸显其在光电芯片领域的战略价值。
净利润增速领跑行业
2024 年 Q1 至 2025 年 Q1,公司净利润连续四个季度同比增速超 100%:2024Q1 增长 151.89%,Q2 增长 326.07%,Q3 增长 377.81%,Q4 增长 172.69%,2025Q1 进一步增长 264.49%。这一表现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同期光电传感器行业净利润增速中位数为 58%),主要得益于 Mini LED 产品放量、华为订单增加及毛利率提升(从 2023 年的 21% 提升至 2025Q1 的 28%)。
营收结构优化与现金流改善
2024 年公司营收达 15.45 亿元,同比增长 42%,其中光电传感器芯片业务收入占比从 2023 年的 12% 提升至 25%,成为第二增长曲线。同时,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从 2023 年的 - 1.2 亿元转为 2024 年的 + 1.8 亿元,主要得益于华为等大客户预付款增加及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缩短(从 98 天降至 72 天)。
PCB + 华为概念的双重驱动
公司 PCB 业务聚焦于高精密封装基板,2024 年相关收入达 5.3 亿元,同比增长 55%,主要应用于 Mini LED 背光模组和光电传感器封装。华为作为其核心客户,2024 年贡献营收超 4 亿元,占总营收的 26%,且合作范围从消费电子向车载、通信设备领域延伸。随着华为 Mate 70 系列搭载瑞丰光电的 Micro LED 显示模组,预计 2025 年相关收入将再增 80%。
大基金持股与国产化替代红利
大基金的入股不仅提供资金支持,更推动公司在光电芯片领域的技术突破。例如,在大基金的引导下,公司与中芯国际合作开发的 8 英寸光电传感器芯片产线已于 2025 年 Q2 投产,产能达每月 1 万片,可满足华为、小米等客户的高端需求。当前,公司国产替代率已从 2023 年的 35% 提升至 2025 年的 60%,在安防监控、工业检测等领域逐步替代安森美、艾迈斯等国际厂商。
车载与新兴场景的增量空间
公司车规级光电传感器已通过 IATF 16949 认证,2024 年出货量突破 500 万颗,主要配套比亚迪、蔚来等车企的智能座舱。此外,公司在激光雷达领域取得突破,其 1550nm 波长的 DFB 激光芯片已进入华为车载雷达供应链,预计 2025 年相关收入将达 2 亿元。随着低空经济、机器人等新兴场景兴起,公司的环境光传感器、测距传感器在无人机、服务机器人领域的应用有望快速放量。
技术迭代与行业竞争
若公司在 Micro LED 巨量转移、硅光集成等技术上研发滞后,可能面临三安光电、国星光电等企业的竞争挤压。此外,华为若自研光电传感器芯片,可能对公司订单造成冲击。
供应链与成本压力
2024 年公司原材料成本同比上升 18%,主要受 LED 芯片、PCB 基板涨价影响。尽管通过规模效应将毛利率提升至 28%,但仍需警惕 2025 年全球半导体周期波动带来的成本压力。
瑞丰光电凭借 Mini LED 技术突破、华为生态绑定及大基金背书,已成为光电传感器芯片领域 “技术 + 概念” 双轮驱动的小龙头。其连续四个季度的净利润高增长验证了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而 PCB、车载、激光雷达等多重概念叠加进一步打开成长空间。投资者可重点关注其车规级产品量产进度及华为订单的持续性,短期股价在 6 元附近具备较高的安全边际,中长期有望随国产替代深化和新兴场景落地实现估值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