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集采背后:国产算力替代的转折点

用户头像
老张爱投资2009
 · 浙江  

当中国工商银行30亿元海光芯片服务器订单尘埃落定,中国联通79.6亿元集采中27.82亿元海光标的落地,再叠加广东省政府的采购布局,这合计超百亿的订单绝非单纯的商业采购,更不止于为企业带来可观营收——它是海光的产品从可用迈向好用的标志,是国产替代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折点,更是国产替代一步步打开“卡脖子”枷锁的奋力一搏,是中国算力自主化从“试点突破”迈向“规模落地”的明确宣言。

这份宣言的核心,是国产芯片“好用”的硬实力已获关键领域盖章。曾几何时,国内通用服务器市场被英特尔AMD等海外厂商长期主导,国产芯片一度停留在“能用但不够好用”的阶段。如今海光信息用性能数据打破了这一桎梏:其搭载C86-4G处理器的机型凭借PCIe 5.0 128GB/s带宽与双通道DDR5内存配置,实现带宽提升38%、传输速率翻倍且功耗降低20%的性能与能效双重跃升,在数据库场景实测性能达到国际主流产品的3倍。厦门大学附属成功医院的实践更具说服力,基于海光C86处理器的平台实现全业务系统“无感”迁移,顺利扛住医疗场景的高并发压力与严苛容灾要求,成为全国首个三甲医院全场景信创样本 。工商银行对投标人“近三年与头部机构有超2000万元订单”的严苛要求,恰恰印证了海光产品已彻底跨越“可用”门槛,迈入“好用”的成熟阶段。

这份宣言的深层,是国产替代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一跃。在此之前,国产芯片的应用多分散在边缘场景,市场份额的积累更多是“量”的缓慢堆砌。而此次金融巨头、电信运营商与地方政府的集体选择,标志着替代进程进入“质”的突破期。中国联通的集采数据直观呈现这一转折:2020年其国产服务器占比仅约40%,如今已飙升至90.1%,而海光依托对主流系统的无缝兼容,仅在2024年“东数西算”二期工程中就斩获超50亿元订单。这背后是海光通过“引进-消化吸收-自主迭代”模式构建的C86技术体系,以及“光合组织”凝聚的近5000家合作伙伴所形成的完整生态链 ,让国产算力从单点试点走向了体系化落地。

更值得铭记的是,这份宣言承载着打破“卡脖子”枷锁的坚定决心。地缘政治压力曾让国内企业陷入“无芯可用”的焦虑,而海光信息的突围之路正是国产芯片产业抗争的缩影。从攻克架构兼容难题,实现与x86生态无缝衔接以降低迁移成本,到在芯片设计中融入11项安全技术构建自主防护体系 ,每一步技术突破都是对“卡脖子”壁垒的精准冲击。此次百亿订单形成的“大规模采购反哺研发”正向循环,更让国产芯片获得持续迭代的动力,为全链路自主可控筑牢根基。

百亿订单只是起点。当海光信息的芯片在金融核心系统、医疗影像分析、政务数据处理等场景持续深耕,当“好用”的国产算力生态不断完善,这场挣脱枷锁的奋力一搏,已然开启国产算力替代的全新篇章,正驶向更广阔的产业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