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钢股份涉及核电概念的主要理由如下:
一、钍资源储备与第四代核能技术关联
1. 全球最大单体钍矿控制方
包钢股份通过母公司包钢集团控制白云鄂博矿区钍资源,探明二氧化钍储量约22万吨,占全国77%,具备全球领先的资源储备。
2. 钍提取技术突破
公司已实现“稀土分离—钍富集—离子膜纯化”工艺工业化应用,钍回收率达35%,成本降至100美元/公斤以下,计划2026年量产钍精矿(年产能5000吨)。
3. 钍基熔盐堆商业化前景
钍是第四代核能技术(如钍基熔盐堆)的核心燃料,包钢股份的钍资源未来可能直接供应核电燃料产业链。甘肃武威全球首个2MWt实验堆已稳定运行超1000天,10MW示范堆预计2029年投运,若成功商业化,公司钍资源开采量或达万吨级/年。
二、核电材料供应能力
1. 高端水电钢技术优势
包钢股份800MPa级稀土水电钢已批量交付抽水蓄能电站项目,产品兼具高强度、低温韧性及焊接性能,可应用于核电站核心部件(如压力钢管、蜗壳)。
2. 风电钢技术延伸潜力
公司风电钢产品(如500MPa级稀土风电钢)在“疆电入渝”等项目中验证了材料性能,其技术积累可部分迁移至核电装备用钢领域。
三、与核电装备制造企业的合作
包钢股份成功入围国内某知名重型装备制造企业供应商体系,该企业专注于核电、高端压力容器等能源装备研发制造。合作将推动包钢股份在核电材料领域的深度参与,助力能源装备国产化。
四、公司战略与政策支持
1. 明确关注核电发展
公司在互动平台表示“拥有大量钍资源,会积极关注核电发展并参与相关工作”。
2. “稀土+钢”转型战略
通过稀土钢研发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布局氟化工(氢氟酸项目计划2025年投产),向新能源材料领域延伸,与核电产业链形成协同。
五、风险提示
1. 技术商业化不确定性
钍基熔盐堆技术尚未大规模应用,从实验堆到商用堆需长期验证。
2. 资源开发进度风险
钍资源开采受政策、技术及市场需求影响,短期难以贡献显著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