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软集团,如何破局“虚胖”危机?

用户头像
老张爱投资2009
 · 浙江  

导读:“虚胖”的背后,是东软在行业周期转折点上的战略迷失:传统业务受制于存量竞争与预算收缩,新业务尚处投入期难以接棒,财务杠杆与流动性风险持续累积。

2025年上半年,东软集团交出了一份表面平稳却暗藏危机的成绩单——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08%至41.6亿元,净利润录得5627万元。然而这份被外界解读为“行业巨头维持体面”的财报背后,实际隐藏着严峻的经营困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亏损4269.98万元,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3.76亿元,资金链状况持续恶化。

深入剖析财报数据可见,这家曾以“医保信息系统市场占有率第一”著称的科技企业,正陷入“传统业务增长乏力、新兴业务未形成支撑”的转型困局。医疗健康业务增速归零、智慧城市盈利空间受挤压、智能汽车业务毛利率持续下滑,更严峻的是企业盈利高度依赖政府补贴与金融投资收益——非经常性损益总额达9897万元,占净利润比例高达175%,主营业务实质已陷入亏损状态。

传统业务引擎集体失速

双增长极熄火,增长惯性终结

医疗健康与智慧城市作为东软两大核心板块,曾贡献超六成营收,但2025年半年报显示二者均已失速。

医疗健康及社会保障业务作为深耕二十余年的核心领域,虽保持“医保信息系统、核心诊疗系统市占率第一”的行业地位,但报告期内实现营收6.80亿元,同比微降1.37%,成为四大业务中唯一负增长板块,终结多年增长态势,毛利率44.73%同比下降2.52个百分点。

增长停滞源于行业红利消退与内部响应滞后的双重压力:医保信息化、电子病历等领域已从增量市场转为存量竞争,地方医保局预算收缩背景下价格战常态化。尽管期内新签近20个千万级项目,DRG/DIP领域新增20余份合同,但政府类项目“签约-实施-验收”的长周期特性,导致新增订单难以快速转化为营收,无法对冲存量业务下滑压力。

智慧城市板块表现更为乏力,营收同比仅增长2.91%,远低于公司整体增速,几乎陷入停滞,毛利率36.18%同比下降5.24个百分点。业务结构呈现“低端化”特征——系统集成业务毛利率仅12.22%,远低于软件服务毛利率水平。这种“以集成冲规模”的策略虽短期维系了营收体量,却导致板块盈利质量持续恶化,形成“越扩张越薄利”的恶性循环。

传统业务失速本质是行业周期转折与企业响应滞后的共振结果。在医疗信息化领域,随着国家医保局“智慧医保”建设进入深化阶段,市场从“跑马圈地”转向“精耕细作”,客户更关注成本控制与效果量化,而东软仍依赖传统大项目制模式。

在智慧城市领域,面对BAT等互联网巨头凭借云计算、大数据能力入场竞争,东软在技术迭代速度与生态构建上已显疲态。两大板块的下滑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企业整体战略失衡的缩影——当传统业务增长见顶,新业务又未能及时形成支撑,企业“基本盘”开始松动。

财务危机凸显

非经常性损益撑场,现金流告急

若说传统业务失速是“慢性失血”,财务数据恶化则是“急性危机”。半年报最显著特征是“净利润5627万元”的表面盈利,但拆解数据可见,该盈利高度依赖政府补助与金融投资收益“输血”,主营业务实质已亏损。

扣非净利润表现揭示真相:报告期内扣非后净利润-4269.98万元,同比大幅下滑206.04%,表明剔除非经常性损益后,核心业务无法实现盈利。支撑净利润的非经常性损益9897万元主要由两部分构成:5194.67万元政府补助和3648万元交易性金融资产收益,二者分别占净利润92.3%和64.8%。这种“依赖补贴”的模式在政策环境变化或金融市场波动时极易断裂。

现金流恶化暴露经营真实困境: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3.76亿元,同比恶化1.93亿元。资金占用问题突出:存货从43.87亿元增至49.64亿元,应收账款从17.99亿元增至19.55亿元,合同资产激增62.39%至3.31亿元。三大科目合计占用资金72.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8.5亿元,而经营活动现金流入仅增长9%,资金回笼速度远低于占用增速,导致运营资金持续紧张。

流动性压力骤增:货币资金从27.90亿元降至19.27亿元,降幅30.94%,短期有息负债却从3.41亿元升至8.96亿元,增幅162.7%。其中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从2100万元暴增至4.12亿元,增幅1887.65%。扣除1.13亿元受限资金后,实际可动用资金仅18.14亿元,虽能覆盖短期债务,但流动性缓冲空间已大幅收窄。

更需警惕资产减值风险:报告期内资产减值损失1.04亿元,同比增加4984万元,主要因“合同履约成本减值”增加,预示部分项目存在进度滞后、成本超支问题,未来可能面临更大规模减值计提。

财务危机根源在于战略扩张“后遗症”。近年东软采取“收购扩张+技术押注”策略,但效果适得其反。报告期内斥资3.63亿元收购上海思芮科技57%股权及云南慧彩科技51%股权,直接导致商誉从392.81万元激增至1.93亿元,增幅4818.28%。

根据协议,上海思芮科技承诺2025-2027年累计净利润不低于1.2亿元,若业绩不达标将触发商誉减值。以当前1.93亿元商誉计算,全额计提将导致净利润亏损超1亿元,对本就脆弱的盈利构成致命打击。

同时,参股子公司持续“失血”:熙康、望海、融盛保险等参股企业期内分别亏损4889万元、2306万元、1942万元,通过权益法核算拖累母公司投资收益-1125万元。

业务结构失衡进一步恶化盈利质量:高毛利“自主软件、产品及服务”营收仅增长6.25%,毛利率下降3.51个百分点;而低毛利“系统集成”业务营收激增39.76%,但毛利率仅12.22%。这种“低毛利业务冲规模”的结构直接拉低公司整体盈利水平。

在这场转型攻坚战中,东软亟需战略层面的重新定位——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从“项目驱动”转向“产品驱动”,从“技术跟随”转向“技术引领”。唯有如此,方能在产业变革中重获定位,实现从“老牌巨头”到“创新引领者”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