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赛道升温:芯片与应用端协同,谁将领跑万亿级未来?

用户头像
美港探案
 · 上海  

2025年,具身智能(Embodied Intelligence)成为科技界最火热的关键词之一。它不再只是AI模型在云端的“纸上谈兵”,而是将人工智能真正“实体化”,通过机器人、智能驾驶、工业自动化等载体,让AI走进现实世界。这种从虚拟到实体的跃迁,正在重塑整个科技产业的格局。

根据麦肯锡最新发布的报告,到2030年,全球具身智能相关产业的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2万亿美元。其中,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和智能穿戴设备等细分领域将成为主要增长引擎。而在这场变革中,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和消费市场,正站在风口的中心。

具身智能的核心在于“感知—决策—执行”闭环的构建,而这一闭环的背后,离不开高性能芯片、边缘计算平台、传感器融合技术、操作系统和终端应用的深度协同。换句话说,谁能打通从芯片到终端的产业链,谁就有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万通智控牵手深明奥思:协同模式能否成为破局关键?

就在7月,万通智控(SZ300643)宣布与上海深明奥思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签署《板卡具身智能领域独家授权销售及合作合同》,标志着公司在具身智能领域的布局迈出了关键一步。

深明奥思作为国产AI芯片和边缘计算平台的新兴力量,其自主研发的AI加速芯片已在边缘计算、智能驾驶、机器人视觉等多个场景中实现落地。此次与万通智控的合作,不仅在于芯片授权销售,更在于双方在板卡设计、系统集成、终端应用等环节的深度协同。这种“芯片+板卡+终端”的一体化模式,或许将成为推动具身智能快速落地的重要路径。

回顾万通智控的主营业务,公司长期以来深耕车联网、胎压监测系统(TPMS)等汽车电子领域,具备深厚的硬件集成与制造能力。而此次与深明奥思的合作,不仅是业务上的延伸,更是技术能力的一次跃迁——从传统汽车电子向AI+机器人+智能终端的战略转型。

从投资角度来看,这种协同效应的潜力在于:一方面可以降低芯片厂商在终端市场的推广成本,提高产品落地效率;另一方面也能帮助终端厂商快速构建自主可控的底层技术体系,提升产品性能和稳定性。这种双向赋能的模式,或将改变过去“芯片强、应用弱”的格局,形成真正的国产替代生态。

谁能在具身智能赛道中胜出?三大核心要素决定未来格局

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空间,谁能成为最终的赢家?个人认为,未来具身智能赛道的竞争将围绕“技术壁垒、产业链整合能力、场景落地速度”三大核心要素展开。

首先是技术壁垒。具身智能的本质是多模态智能的融合,涉及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控制算法等多个维度。而这些技术的底层支撑,需要强大的算力芯片和边缘计算平台。因此,具备自主芯片研发能力的企业,将拥有更强的底层控制力和成本优势。

其次是产业链整合能力。如前所述,具身智能不是单一技术的突破,而是系统工程的协同。从芯片到操作系统、从传感器到执行机构、从终端产品到应用场景,只有具备全链条整合能力的企业,才能实现真正的商业化闭环。万通智控与深明奥思的合作,正是这一逻辑的体现。

最后是场景落地速度。在技术日趋成熟、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谁能在特定场景中率先突破,谁就能占据先发优势。无论是在工业机器人中的高精度控制、还是在家庭服务机器人中的交互体验,抑或是在智能驾驶中的实时感知与决策,场景的深度适配将成为企业脱颖而出的关键。

对于投资者而言,具身智能正从概念走向商业化,当前正处于产业爆发前夜。建议重点关注以下几类企业:一是具备芯片研发能力的硬科技公司;二是具备终端产品落地能力的系统集成厂商;三是具备场景深度适配能力的应用服务商。万通智控作为跨界转型的代表,与深明奥思的合作或将成为其在具身智能赛道中的一次关键卡位。

结语:

具身智能,是AI落地的下一站,也是中国制造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的关键跳板。在这个万亿级的赛道中,真正的赢家不是单一技术的掌握者,而是产业链的整合者、场景的开拓者、生态的构建者。未来已来,只等你我共同见证。
$万通智控(SZ300643)$ $上证指数(SH000001)$ $恒生指数(HKHSI)$ @今日话题 @雪球创作者中心 @上市公司滚雪球 #机器人概念走强,浙江荣泰历史新高# #雪球星计划# #雪球调研团#